清代黔东南民族地区的苗疆义学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ethnic areas, the Qing Dynasty established Miao Xinjiang Science in Southeast Guizhou as a tool to carry out enlightenment and control id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ce of righteousness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inority population and easing the ethnic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葛继红;从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看黔西北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3期
3 石敏,张文学;浅谈侗族传统食品“腌鱼”的开发价值[J];水产科学;2005年11期
4 张世友;;清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彭福荣;;酉阳冉氏土司的沿革、族属与民族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廖君湘;试探侗族传统社会初级社会群体之构成、特征和功能[J];文史博览;2005年14期
7 欧阳恩良;;民国时期贵州会道门的特征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8 秦勤忠;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美学之精神浅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王远怀;;谈红军在榕江的活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10 崔海洋;;论侗族制度文化对传统生计的维护——以黄岗侗族的糯稻保种、育种、传种机制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志勇;;文化生态理论下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发展[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8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国君;;论雍正朝开辟黔东南苗疆政策的演变[J];清史研究;2007年04期
2 吴永斌;;试析雍乾年间的官话运动[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3 黄兆宏;;清代甘肃的义学[J];丝绸之路;2009年24期
4 杨东升;;义学与州县地方官的关系——以清代四川义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5 赵葆惠;清代前期对贵州的治理与开发[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杨伟兵;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经济开发及其生态-生产结构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7 彭勇;广收人材以资吏治──清前期河南地方教育体系略探[J];南都学坛;2000年01期
8 黄亦君;;清代贵州思南府义学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古永继;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10 哈恩忠;;略论雍正年间清政府对贵州贩卖人口的整饬——以鄂尔泰打击川贩为中心[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庆如;;二十世纪以来清代义学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邱宗功;;明代黔东南的卫所与文化遗存[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韦忠仕;;清政府对水族地区的治理述评[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8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9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的多重性质及对现实的启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3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5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6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7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8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9 李国荣;清代殿试抑文重字之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主持人 李国荣;严防严惩:清代打击科场夹带作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4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路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宗萍;清代三峡腹地移民社会及其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化涛;清代《孔子家语》研究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56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5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