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名本义溯源

发布时间:2018-10-14 21:11
【摘要】:秦人先祖本为赢姓,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而受封,附庸"秦"邑,"号日赢秦",秦人遂有"秦"之称。秦邑至秦汉时由单字"秦"而改称秦亭,其地当在今甘肃清水县。"秦"与秦亭不仅存在于陇右天水,在上古东方即今河南范县亦有其名,且为秦人始祖伯益封地,则范县之"秦"显系早出。这东、西二"秦"虽非同支,但早有东方一支将地名"秦"随部族迁移而带至天水,后中涌一支商末西迁天水之后,至非子时因受封又袭用"秦"之名。"秦"之本义,《说文解字》以为是封国名,而以"禾名"为第二义或派生义,实则本末倒置。溯其本源,"秦"为禾即谷类作物,则东、西二秦俱因多产禾而以"秦"命其地,又因其善种禾而以地命氏,进而成为族称国姓。可见,"秦"之含义的演化,包含着秦人起源与西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Abstract]:Qin ancestors originally won the surname, when Zhou Xiaowang, the leader of the Qin Dynasty for raising horses and meritorious service, vassal "Qin" city, "No. Win Qin", Qin then had the "Qin" said. Qin Yi to Qin Han from the word "Qin" and renamed Qin Ting, its land is now in Qingshui County, Gansu Province. " Qin "and Qin Pavilion not only exist in Longyou Tianshui, but also have their name in the east of ancient times, that is, Fan County of Henan also has its name, and it is the land of Boyi, the ancestor of Qin people, then the" Qin "of Fan County appears as early as possible. Although this East and West "Qin" is not the same branch, but there is a place name "Qin" moved to Tianshui with tribal migration in the east, after a branch of Shang Dynasty moved to Tianshui in the late Shang Dynasty, it was used in the name of "Qin" because of the seal when it was not a child. "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in, "Shuowen Jie word" thought is the country name, but "he name" as the second meaning or derived meaning, actually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Trace its origin, "Qin" for the grain crops, then the East, West and the two Qin because of the high yield of the "Qin" to order their land, and because of its good species and the fate of the land, and then become the surname of the nation. Theref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Qin contains abund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 and westward migration of Qin people.
【作者单位】: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S011)
【分类号】:K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小强;周新郢;周杰;John Dodson;张宏宾;尚雪;;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7期

2 李江浙;秦人起源范县说[J];民族研究;1988年04期

3 何汉文;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J];求索;1981年04期

4 黄灼耀;;秦人早期史迹初探[J];学术研究;1980年06期

5 刘长江,孔昭宸,朗树德;大地湾遗址农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J];中原文物;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立;;对卡约文化青铜器一种分期意见的看法[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2 魏东;;新疆焉不拉克文化古代居民人种学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3 杨东晨;;论宝鸡地区在周秦史上的重要地位[J];宝鸡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4 刘明科;;秦族源及早期都邑、葬地歧说集举[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杨东晨;论宝鸡地区在周秦史上的重要地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田延峰;;论秦的祖先世系及其文化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何光岳;先秦的来源和迁徙[J];船山学刊;1994年02期

8 李续彬;强小科;符超峰;徐新文;李鹏;孙玉芳;;甘肃西山坪遗址岩石磁学性质及其研究意义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2期

9 王文杰;汉街城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0 邵会秋;;新疆苏贝希文化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东晨;;宝鸡建城史三题[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明科;;秦族源及早期都邑、葬地歧说集举[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文豪;;《史记·大宛列传》与《出关志》及相关问题蠡测——读《史记·大宛列传》札记[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2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7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8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治刚;磨沟式陶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周浩然;磨沟墓地未成年人埋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柏宇亮;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学;2011年

6 马艳玲;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初步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7 沈琳;秦国与戎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薛文伟;新疆考古发现的动物随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吕明明;吐鲁番史前彩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永辉;裴李岗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淀粉粒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长;;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植被气候变迁[J];地理科学;1991年04期

2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3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4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郑振华;北方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表土花粉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3期

5 刘东生;;科学工作假说(Working Hypothesis)是科学创新的基础[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6 孙千里;肖举乐;;岱海沉积记录的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7 ;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J];考古;1959年10期

8 孙德海;刘来成;唐煜;;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年04期

9 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水稻及其类型[J];考古;1996年08期

10 郎树德;大地湾遗址房屋遗存的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峻峰;秦人在张家川[J];丝绸之路;2000年S1期

2 徐日辉;甘肃东部秦早期文化的新认识[J];考古与文物;2001年03期

3 ;秦人崛起于秦地[J];党的建设;2008年05期

4 何清谷;西周■方鼎铭笺释[J];文博;1998年02期

5 仇立慧;;秦人西迁西犬丘的环境资源条件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何汉文;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情况初探[J];求索;1981年04期

7 李连进;“蛮”为古代壮族族称再考[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8 初师宾;;秦人、秦胡蠡测[J];考古;1983年03期

9 琳心,赵建国;苗族的迁徙史及其族称[J];东南亚;1984年03期

10 李克郁;土族族称辩析[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石林;;秦人祖源略考[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潘朝霖;;恢复“水家族”族称泛谈[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3 蒙光仁;;为更改水族族称进言[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4 龚佩华;;浅谈族称[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5 刘芳;任晓峰;;秦人的尚武精神[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次若;;秦人畴祭、陈宝祠与秦族源[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世民;时瑞宝;;论秦人文化的现代意义——为纪念秦都咸阳建城2350周年而作[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学理;;立畴炎黄二帝的社会意义[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9 朱宏斌;朱学文;;秦农业地域拓展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演替[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10 徐日辉;;秦早期都邑考辨[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永武;荡气回肠的秦人秦腔[N];西安日报;2005年

2 叶舒宪;秦人崇拜熊吗?[N];光明日报;2007年

3 杨理胜;江汉浮桴话楚秦[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黄剑华;秦人治蜀[N];成都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禄堂 肖汉丽;秦早期文化[N];天水日报;2008年

6 记者 白宗正;礼县确为秦人发祥之地[N];甘肃日报;2001年

7 王太昌;秦非子牧马与清水[N];天水日报;2006年

8 本报驻陕西记者 黄晓峰;Biang字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驻陕记者 韩宏;秦人早期都城在甘肃礼县[N];文汇报;2007年

10 原建军 实习生 王勇;历经两千七百年 秦国都邑“■渭之会”横空现世[N];西安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雪;秦人食谱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宝音初古拉;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肖学俊;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郭令原;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倪晋波;秦国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覃小航;壮侗语族“史籍、口语词”语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李金轲;土尔扈特蒙古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鑫;从出土资料看秦的文明化进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翟伟;论非子邑秦[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郑红利;秦丧葬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李向阳;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探戈;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戎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文婷;秦礼制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永美;早期秦的物质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常勇;晋代吐谷浑和明代右翼蒙古西迁青海比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张京丹;柯尔克孜族史学初探[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71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71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