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长安的礼仪空间

发布时间:2018-10-29 21:31
【摘要】: 唐都长安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唐王朝十分重视礼仪活动,故在长安城中兴建了许多礼仪建筑。这些礼仪建筑分布在长安城的不同区域,构成了唐都长安的礼仪空间。研究唐都长安的礼仪空间,对于全面认识唐都长安,对于深入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唐长安城礼制建筑的地望、建造、变迁、形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 关于礼仪空间以及礼制建筑的研究是目前唐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先前许多研究只局限于对其地望和形制的考证。本文除了考证地望和形制以外,还以表格的形式把它们的行用问题做了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基本规律。尤其是前人还未涉足的望春楼,作者也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 总之,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了礼制建筑的内涵并广泛结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对礼制建筑的地望、建造、变迁、形制、行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以往史学界对礼制建筑的研究状况,从成果和不足两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全面评述。前人对礼制建筑的系统研究仅有一部专著,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凸显这些建筑的礼仪功能。因此,前人的研究还有继续深化和拓展的必要。 第二部分:研究祭祀场所。这一部分以兼顾重要性和特殊性为原则,有选择的考证了唐代的六个祭祀场所,它们分别是圆丘、方丘、太社、太庙、九宫贵神坛、太清宫。除了考证位置、形制等之外,这一部分还以表格的形式把唐代诸帝祀圆丘、太庙、太清宫的活动加以总结,考察了它们的行用问题,并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规律。 第三部分:研究迎气之地。迎气既是礼仪也是民俗,宫廷和民间都各有祭祀活动,这一部分以唐代的望春楼为中心,详细考证了望春楼的大致位置、望春楼的变迁以及与唐代迎春礼相关的一些问题。此外,还分期研究了宫廷和民间的迎春活动,总结出了唐代帝王迎春的一些基本规律。鉴于唐代迎春活动比较普及,本文对唐代迎春活动的概况、影响等方面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第四部分:研究朝仪所在。这一部分对分布在三大内的听政场所进行了研究,共涉及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的十处听政之地,分别考证了它们的位置、建造、行用、变迁、范围等问题,也略涉及到一点唐代的朝会礼仪。 第五部分:总论。这一部分从城市史的角度出发,对唐代礼制建筑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进行了历史地理的考察并从城市史的角度关注唐长安整体布局与礼制建筑分布之间的关系。 总之,,本文在重新定义礼制建筑含义的基础上,对唐长安城的若干礼制建筑进行了细致考证,全面研究了它们的地望、建造、变迁、形制、行用等问题,并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的相互比对,纠正了部分文献不确切的记载,这些工作对唐长安的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红磊;;单县石牌坊及其石雕艺术略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2 孟刚;罗军;;论吉祥文化的艺术符号——悬鱼的流传与意义[J];美与时代(上);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颖;;朝鲜时期都城礼制建筑的承袭与革新[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方晓风;;“礼制建筑”求解[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3 朱士光;;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曹春平;;东周铜器上的建筑图像考释[A];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5 诸葛净;;嘉靖朝之制礼作乐[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6 郑燕梅;;故宫奉先殿建筑及其祭祀[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7 黄希明;芮谦;;清宫建筑与清宫家具[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8 李莉萍;;孟连娜允古城建筑形态特征形成的文化关联[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9 余扶危;李德方;;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探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10 肖爱玲;;西汉长安城中轴线新释[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陈奇 赵评春;黑龙江亚沟刘秀屯发现宋金时宫殿基址[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本报通讯员 刘小石邋本报记者 郭青;到汉阳陵欣赏“地下皇宫”[N];陕西日报;2008年

3 桂娟;记录历史 传承文明[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夏艺心;当好文化的传递者[N];中华建筑报;2010年

6 桂娟;历经9年风雨 10大“国保”成功入遗[N];华东旅游报;2010年

7 桂娟;10大“国保”获得“护身符”[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记者 桂娟;登封10大“国保”成功入遗[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记者  郭青;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对游客开放[N];陕西日报;2006年

10 ;晋阳文化遗存[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邵志伟;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茂生;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唐都长安的礼仪空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熊海龙;沿江山地祠庙建筑[D];重庆大学;2001年

3 崔梦一;北宋祠庙建筑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问红光;中国古代建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郭建政;传统城镇中文庙的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6 方原;东汉洛阳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余茜;秦汉时期帝王祭礼建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书雷;北宋东京祭坛建筑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权伟;明初南京山水形势与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启示[D];天津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298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98886.html

上一篇:里域真官崇祀  
下一篇:嵇康传笺证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