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所两相报纳:湖南永明县“四大民瑶”的生存策略

发布时间:2018-10-30 14:15
【摘要】:洪武末年,明王朝在楚粤之交的永明县增设桃川、枇杷二千户所。卫所军屯在"抛荒绝户田"上进行,从而引致卫所与州县之间犬牙交错状态的形成。部分瑶人凭藉"垦耕守隘"的承诺,由"生瑶"转化为"熟瑶",并享受到优免赋役的特权。随着明中叶卫所军事功能的弱化和军屯的废弛,瑶人对承担屯田籽粒抑或州县赋役钱粮具体比例的选择相应发生改变。募兵法改革使军队来源更加多元化,也促成瑶人脱离军事系统进入地方行政系统的进程加快。入清以后,卫所改制、土地清丈和单设学额等新制度的推行,深刻地影响着瑶族自我凝聚的进程,"熟瑶"群体内部开始出现分化,导致"四大民瑶"的格局最终成型。
[Abstract]:Hongwu late,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intersection of Chu and Guangdong Yongming County set up Taochuan, loquat 2000 homes. Wei Institute military Tun in the "abandoned field",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state of interlacing between the state and county. By virtue of the promis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uard pass", some Yao people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born Yao" to "familiar Yao" and enjoy the privilege of preferential and non-servitude. With the weakening of military function and the wastage of military villages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Yao people's choice of the specific proportion of the grain or the state and county taxes and grain was changed accordingly. The reform of the recruitment law has diversified the sources of the army and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the Yao people leaving the military system and entering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After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reform of the Wei Institu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ystem, such as clearing the land and setting up only the school place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process of self-agglomeration of the Yao nationality,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familiar Yao" group began to appear,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the four Damiyao".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资助计划(项目号13WKJC0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号12JZD013)的资助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顾诚;谈明代的卫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3 李默;牛婆峒u&瑶碑的发现对研究瑶族史的重要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赵克生;明代私阉之禁[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6 程立中;邢尉群;;曹操故里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卜宪群;刘晓满;;垓下位置研究评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蔡定益;肖绚;;景德镇瓷业崛起的茶文化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9 陈梧桐;;顾诚的治学之道与史学成就——《顾诚全集》序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付先召;;唐朝后期颍州隶属变动及其对政局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屓甯;;从《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看少数民族典籍对史学专题的研究价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周运中;;战国秦汉时期人口大东流与淮盐产业兴起[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5 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屯田数额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7 李严;张玉坤;李哲;;晋陕北部地区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历史变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于赓哲;;唐代人均食盐量及盐的使用范围[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张重艳;孙继民;刘宏安;;新发现唐史弘泉墓志铭试释[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3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高洁;明代妇女的民事法律地位[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清代福州府列女群体角色管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林文飞;盛唐时期假日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姚翔萍;武则天时期洛阳都市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厉复超;隋唐时期淫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希;明代北京亲军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飞娜;唐代祖孙父子同名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雄全;;四大民瑶的传统婚姻习俗[J];民俗研究;1992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300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00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