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琛仕履及文学成就考述
[Abstract]:Xiao Chen is a member of "eight Friends of Jingling" and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Qi and Liang dynasties. In the Qi Dynasty, Xiao Chen entered the residence of King Xiao Ziliang of Jingling and made extensive friends with the literati in the West residence. Xiao Yan built Liang, Xiao Chen was rather reused, as Xuancheng Tai Shou, Jingzhou Changshi and other local officials, then promoted to Zuo Min Shang Shu, Duzhu Shangshu, and so on. Influenced by this kind of identity, Xiao Chen's literary crea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practical writing,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farewell poems, chanting poems and parallel prose, with beautiful characters and harmonious vocals, and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new style poetr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1001)
【分类号】:I206.2;K23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征鲁;南朝“迎吏”、“送故吏”新探[J];中国史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增;;唐代宫廷中的乐舞活动与诗歌传唱[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丁晋;岳毅平;;魏晋隐逸诗的流变及与士人园林之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祁志祥;;“尚贤”与“用才”——中国古代的人才观[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英翠;;论廉政传播中编辑出版的作用——以《中国监察》、《廉政w肺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胡方;;论伏牛山东麓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枢纽地位[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刘太祥;;冯异的军事思想[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潘民中;;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苏士梅;;魏征诚信思想与贞观政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张清华;;以剑笔写文章——说羡季师论稼轩词之风格[J];华夏文化论坛;2010年00期
10 李子君;;宋初韵书更迭频繁原因再证[J];华夏文化论坛;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劳章;;清代初期宁古塔流入文学创作简述[J];绥化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2 龚杏根;;“靖难之变”的首难者黄子澄——《黄忠ad公集校注·前言》[J];宜春师专学报;1996年06期
3 韦器闳;;崛起,抑或寂寞前行——关于佛山文学创作的若干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首发式纪要[J];百花洲;2010年02期
5 王梦;;电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1年06期
6 大田;;作家与评论家[J];朔方;1981年06期
7 韩望愈;建国初期文学成就之一瞥[J];人文杂志;1983年01期
8 钱念孙;;文学创作中“二律背反”的出路——谈韩少功的文学沉思[J];上海文学;1983年02期
9 咏枫;朱曦;;生活与艺术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论艺术感受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J];枣庄学院学报;1987年Z1期
10 刘人庆;试论王粲的文学创作[J];东疆学刊;198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朱小如;;灾难母题与文学创作的精神向度[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蒋巍;;论文学的与时俱进——从“当前文学创作症候”谈起[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4 王为华;;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5 王久辛;;不能忘却文学的庄严目标——对雷达先生《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的薄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6 胡新化;;谈“人口老龄化”的“负担”和“财富”——对庆祝建党85周年全国征文金奖《老龄化于文学创作》的增册加工[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8 张志忠;;也谈“当前文学创作症候”之根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9 常江;;开发地球科学的文学宝藏——古今张衡现象透视[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相雨;;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波邋吴开准;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在里耶举行[N];团结报;2007年
2 杨新元;浙江省首届民工文学创作大赛有声有色[N];文艺报;2007年
3 记者 曾衡林邋熊远帆;我省文学创作在全国频频折桂[N];湖南日报;2007年
4 枫文;繁荣瓷都文学创作[N];潮州日报;2007年
5 萧平;佩内洛普:她是那样卓尔不群[N];文学报;2009年
6 ;第四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举行[N];文学报;2009年
7 民文;恩施设民族文学创作基地[N];文艺报;2009年
8 伍雪平;东城与中国作协首度签约[N];东莞日报;2009年
9 见习记者 王洋;涨稿费能否推动文学创作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吕驾宇;幸福的焦虑[N];丽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梁静;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吉定;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谷鹏;《白毛女》的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李金云;论泰戈尔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宗教元素[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欢;汉代文学审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滕春红;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燕;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D];厦门大学;2007年
2 王盼;潘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江君;从潘岳的创作看其心态与情感[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春平;唐代“蒲州—太原”沿线区域文学简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悦帅;人生·情感·寓言[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志明;论贺敬之的国家人民情怀与文学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刚涛;曹植创作中的审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薇;《巴黎圣母院》:文学视野中的建筑[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周静;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6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0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