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刘招》考论

发布时间:2018-11-16 20:06
【摘要】:由黄道周师友诗文和黄道周书《刘招帖》碑刻"二重证据"可知,《刘招》实为"招刘"之倒文,当作于黄道周榕坛讲学之际,所招对象为其弟子兼畏友刘履丁。《刘招》所招,非死者之魂魄,盖指活者之精神;招魂,盖指以礼法收束其心性,使一归于正道,以应国事之用,以尽臣民之忠。《刘招》借屈原、巫涓为景差招魂的形式,将朋友之情与君臣之义结合起来,颇有动人心魄之效。
[Abstract]:From the poems of Huang Dao-zhou 's Shiyou and Huang Dao-zhou 's book "Liu Zhaotou" and the inscription "double evidence" on the inscrip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Liu Zhao" is actually the reverse text of "ZhaoLiu",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time when Huang Dao Zhou Rong Tan gave a lecture. The object of recruitment is Liu Luding, a disciple and friend of Liu Rui-ding. Liu Zhao, not the soul of the dead, refers to the spirit of the living. Conjuring the soul, means that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is bound up by courtesy and law, so that once it is returned to the right way, for the purpose of state affairs, and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loyalty of the subjects. < Liu Zhao > borrow qu Yuan, Wu Juan is the form of calling out the soul, combining the feelings of friends with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monarch and minister, It's quite a thrilling effect.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1-0964) 漳州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闽南文化专项)重点项目(SS11002)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项目(JB11133S)
【分类号】:K248.3;B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浴贤;;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新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徐永斌;;明清时期杭州的文人治生[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6 周若曦;;明末清初秦淮诗妓与文人之“诗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乔东义;;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兴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相雨;;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虹;;清代帝王训诰与文统理念——桐城派开宗传衍背景的一个考察[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相雨;;论“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王长英;;江浙图书入闽与福州南后街书肆繁荣[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丹;;喻嘉言的早期生活历程对其医学思想的影响[A];全国第二届喻嘉言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徐骥;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定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冲冲;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真平;娄曾泉;;黄道周年谱考评[J];文献;1997年03期

2 郑晨寅;汤云珠;;黄道周与《孝经》的历史遇合[J];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李尤白;梨园考论[J];人文杂志;1982年05期

4 刘欢,,李福标;古园中的新创获──评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李俊方,魏克威;汉代援礼入法渊源考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黄觉弘;“孔子作《春秋传》说”辨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刘运好;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8 景永时;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张荣芳;曹旅宁;;廖伯源《使者与官职演变——秦汉皇帝使者考论》出版[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1期

10 景永时;;俄藏TK102、TK271文献及相关问题考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俱;;闽南英烈黄道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徐达会;;生死不易——记述徐霞客与黄道周的友谊交往[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徐达会;;生死不易——徐霞客与黄道周的交谊[A];徐霞客在浙江·续二——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佟辉;;《明史选举志考论》[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锐清;陈凌;;徐霞客三赴漳州游踪寻迹[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8 宫长为;;天子考论[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重走霞客路;;徐霞客“几乎一生没有一个可以对话的人”的说法不妥[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10 李润民;;金末元初名士魏t牽悸踇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林长华;黄道周与茶事[N];中国审计报;2004年

2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谢汉杰 朱少文;三份诰命“奖状”见证漳台渊源[N];闽南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瑾 郑大中;徐霞客六过上饶[N];上饶日报;2007年

5 王平;透过历史迷雾探寻“人鬼恋”奥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傅永聚;断代《书经》学:唤醒竹简中的历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曾五岳;清初天地会遗址莲花庵考察记(下)[N];闽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卫;苏廷玉及其著述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晋光;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忠英;应劭著述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光韬;十国货币制度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显辉;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肖爱景;《砚北杂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海柱;李开先与嘉靖八才子交往考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飞;吴肃公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关艳丽;清人研究《宋史》纪传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6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36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4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