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溺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14:28
【摘要】: 溺婴现象在封建社会的中国长期存在,清代的溺女问题尤为突出。史学界对此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本文主要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对清代溺女盛行进行分析研究。溺弃女婴不是单纯的侵害初生儿生命的行为,也非孤立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影响深广的社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慎重对待。 本文利用现存的清代历史文献资料,主要是清代历朝的实录;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清朝皇帝的御批、谕旨;地方官吏的奏章;清朝野人士的文章书籍等。对清代溺女现象的盛行及其特点、造成溺女盛行的社会经济原因和对清代社会的影响、清社会采取的禁溺对策措施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对此进行初步探讨,总结产生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与农业生产发展非同步性。通过对历史上社会问题的研究,为认识相类似的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同时深化使用习见的资料,提供若干未尝利用的新资料,对已有的研究做些补充,,探讨一些新问题。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infanticide existed in feudal China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in Qing Dynasty. There has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valence of female drowning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problems. Female infanticide is not a simple act of infanticide against the life of a newborn child, nor an isolated population problem, but a rather complex social problem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which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nd carefu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mainly records of the Qing Dynasty, part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imperial approval of the Qing emperor, oracles, the local officials play the seal, the Qing Dynasty wild people's articles and books, and so 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drow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prevalence of female drown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society to prohibit the drowning. The basic reason of this social problem is the non-synchronism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in history, it provides a special angle of view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imilar social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deepen the use of the familiar materials, provide some new material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used, supplement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discuss some new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平;清代江南市镇慈善事业[J];史林;1999年01期

2 雷妮,王日根;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J];清史研究;2004年03期

3 庄秦;小衣;;两个只能活一个[J];男生女生(金版);2008年05期

4 李珊英;;我的新旧两个十四年[J];中国天主教;1964年01期

5 孙沉;;洋教授拐骗儿童案[J];啄木鸟;2007年12期

6 伍跃;夫马进教授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1999年日本学士院奖获奖著作介绍[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12期

7 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00期

8 陈显;黄永昌;;1891年长江流域教案与湖北育婴[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9 孙长来;;近代外国教会在华创办的慈幼事业[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刘鹏;;清末育婴堂的经营实况及育婴效果——以婺源育婴堂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Byron Johnson;;宗教竞争在促进多元化和减少社会问题中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张功耀;;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研究社会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万才;;这个社会问题绝不容忽视[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王学健;;睡眠成为严重社会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2:睡眠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C];2007年

5 冯彩凤;;独生子女问题及对策[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发曾;;新时期我国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城市犯罪及其空间防控[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启贵;徐飞;;STS视野下的社会创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宁本荣;;公务员招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反思[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瑜;;睡眠: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2:睡眠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C];2007年

10 王天桥;杜文华;;贵州“农民工”问题思考——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社会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昌秋;提案 记者社会职责的延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王小宁邋泮淑梅;我的研究就是我的社会关怀[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王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不仅是社会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董迎春;网络问题折射的还是社会问题[N];工人日报;2003年

5 周宗;学者为中国经济社会号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本报记者 毛健生;婚姻功能弱化衍生诸多社会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5年

7 罗化川 主任药师;用药安全应上升为社会问题![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何欢;青春暗影中的阳光[N];中国邮政报;2006年

9 漏丹;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家?[N];经济观察报;2006年

10 朱继东 王永霞;高房价已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明;中国矿业城市社会问题资源经济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张树昌;中亚五国和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社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郭九林;美国禁酒运动的历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朴千荣;浅论不当消费和社会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黄凯玫(Cadelia Lane Ambrose);圣卢西亚的学校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蓓;“土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红;清代溺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丽霞;抗战时期的陕西移民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罗明姝;无情的揭露与无奈的妥协[D];河南大学;2006年

4 刘强;明清潮州对外贸易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于洪军;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主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利娟;苏联妇女问题(1917~1929)[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8 刘志华;工资分配问题及立法回应[D];湖南大学;2008年

9 刘华卫;为与无为之间——老、孔“无为”思想辨析[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杨文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2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42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