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内外观的变迁:印制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11-20 20:05
【摘要】:1960年代以后,日本学界有许多关于汉代"内臣"、"外臣"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弄清皇帝直接统治波及的范围。笔者从官印制度的视角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内外观"。西汉官印制度有两个划时代的变化,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包含诸侯王、王国官在内的官印"标准规格"的创立和前汉末期"异民族专用印"样式的确立。前者意味着到元狩二年诸侯王自置官属,并且汉朝也认为他们是"外国"。武帝以前的汉皇帝支配的直接波及范围被限制汉直辖地之内,就是说,汉初汉直辖地的"内"、"外"比其他的"内"、"外"含有更深刻的差别,但在武帝时期,汉"天下"的"内"、"外"的重要性越发高,最重要的"外"的基准也移动到此。那么,异民族专用印的含义是什么?武帝以后到西汉末期正是汉朝使战国时代的"天下"范围形成一个"国家",此后,在旧有"天下"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更高层次的"天下"时期。当时汉朝的"外臣"基本都是异民族,他们的文化与汉朝不一样,所以汉朝作为异民族专用印的钮式选择蛇钮、驼钮,而强调异民族的"它"性。同时,除了匈奴单于以外的异民族王印的印文开头都有"汉"字,此事有可能反映汉朝认为匈奴单于以外的异民族王是与汉天子共有一个"天下"的存在。
[Abstract]:Since 1960's,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internal ministers" and "foreign ministers" in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is to find out the scope of the direct rule of the emper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fficial printing system, the author rediscusses the internal appearance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re were two epoch-making changes in the official seal system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 Specification" of the official seal of the two years (121 before) including the kings of the empero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yle of "special seal for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The former means two years to Yuan Shou, the kings set their own official family, and the Han Dynasty also regarded them as "foreign." The direct spread of the former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 was restricted within the territor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Han Dynasty, that is, the "inside", "outside" and "outside" of the territory directl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contained more profound differences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inside" and "outside", but in the period of Wu Empero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Han Dynast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utside" benchmark has been moved here. So,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pecial printing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From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t was the Han Dynasty that formed a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old idea of "the world", the period of "the world" at a higher level was re-constructed. At that time, the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Han Dynasty were basically foreign nationalities, and their cultur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Han Dynasty. Therefore, the Han Dynasty, as a special seal for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chose the snake button and the camel button, and emphasized the "it" nature of the other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rint of the different ethnic kingdoms except the Xiongnu has the word "Han" at the beginning, which may reflect the Han Dynasty's belief that the different ethnic kings of the Xiongnu share a "world" with the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
【分类号】:K2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199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成军;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李丽;;《汉书·陈胜项籍传》校勘札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王柏中;汉代祭祀财物管理问题试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阎步克;;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陈纪然;;古典文学时序观念的诗性特征[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6 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7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李培健;;西汉法定_呈艨急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刘治立;;清朝的史注体式[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10 柳君君;;秦国太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方成军;;简论淮河流域西汉王侯墓随葬礼俗[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张卓远;;汉代王侯墓葬中的“画像”因素探骊——《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余论之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D];复旦大学;2011年

6 朱晨;秦封泥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彭海涛;汉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武玮;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博;循吏与两汉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香梅;汉代察举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海建;战国骑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庞建卫;论秦汉时代的乡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惠荣;汉代对匈作战将领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晶晶;汉代官印制度考述[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州小金山西汉墓清理简报[J];东南文化;1992年02期

2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1996年01期

3 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J];河北学刊;1985年06期

4 黄展岳;关于两广出土北方动物纹牌饰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6年02期

5 汪桂海;汉印制度杂考[J];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6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年07期

7 郭素新;田广金;;西沟畔匈奴墓[J];文物;1980年07期

8 孙机;;先秦、汉、晋腰带用金银带扣[J];文物;1994年01期

9 卢兆荫;;玉德·玉符·汉玉风格[J];文物;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齐书深;汉代丧赠刍议[J];求是学刊;1995年02期

3 王继训;漫谈汉代的侠文化[J];华夏文化;2002年01期

4 郝建平;;汉代的皇族教育刍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敏;关于汉初封王的两个问题[J];南都学坛;1997年01期

6 钟一鸣;西汉诸侯王之财权考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7 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J];历史教学;2004年04期

8 勾承益;西汉前期刘氏诸侯王的“相”[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崔向东;论西汉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对郡国的监察[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罗庆康;长沙王刘发管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3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孙继民;汉唐盛世背景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之比较[N];光明日报;2005年

2 孙立群;雄才大略汉武帝[N];天津日报;2005年

3 雷依群;黄老之术与汉初社会[N];光明日报;2002年

4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从《汉书》中拼接西汉赋税图画[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黎虎;解忧公主与王昭君比较研究[N];团结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海涛;汉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董平均;西汉分封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小锋;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池星乐;平定七国之乱与西汉统治政策的转型[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张功;汉代邸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林;汉代自杀现象探析[D];郑州大学;2011年

4 杨涛;魏西晋诸侯王管理制度探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郭杰青;西汉诸侯王的朝请制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玉柱;西汉中后期同姓诸侯王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帅;西汉王国的傅、相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美丽;贾谊控藩思想的影响及其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弓家旺;西汉诏狱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45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45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