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十六国时期的疆域变迁
[Abstract]: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errit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but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territory of different political regim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still need to be solved. The territory of the regimes in the Sixteen Kingdoms period often changes. By studying the change of the territory in this typical separatist period, it can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terri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space, the change in the territory of sixteen states was the result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of the core powers of different regimes at that time. This mainly depends on the strength of the core power of different regimes and the different geopolitical space in the core region of each regim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十六国北朝疆域变迁研究”(项目号:13YJC770053)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十六国政治地理研究”(项目号:2013M5311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君实;十六国官制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周颖;;漫说三国人物之“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司徒尚纪;许桂灵;;古都的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广州古都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世之;;新砦城址与启都夏邑问题探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陶然;协议离婚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旷天伟;;论十六国时期胡族政权的兵役[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李爱琴;;十六国时期的户籍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爱琴;;十六国时期的户籍制度[J];文史知识;2007年06期
4 李红艳;;关于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问题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J];西北民族论丛;2008年00期
6 何宁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的历史影响[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7 陈琳国;;十六国时期的坞堡壁垒与汉人大姓豪族经济[J];晋阳学刊;2007年03期
8 张承宗;;十六国后妃考略——十六国妇女事迹考之一[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罗宏曾;;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对儒学和学校事业的重视[J];历史教学;1983年09期
10 程有为;;十六国人才问题管窥[J];许昌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蕴华;;十六国时期所铸货币与货币经济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刘驰;;十六国时期的铜冶业[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国石;高然;;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十六国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向群;;论十六国时期河西主要民族的地位与作用[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冯君实;;魏晋官制中的护军[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6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施光明;;西州大姓敦煌宋氏研究[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8 钟素芬;;论西汉疆域的巩固与发展[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9 张金龙;;十六国北朝文化区的再认识[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刘驰;;北魏末期的战乱与士族旁支的兴起[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古代中国王朝疆域研究的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肖正伟;古哀牢国的疆域变迁[N];云南日报;2002年
3 李小树;留名心理与两晋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主持人 文玲 嘉宾 钱币专家 慎潭;汉兴钱:中国最早的年号钱[N];金融时报;2006年
5 张忠文;隋文帝嘉奖廉吏——令狐熙[N];铜川日报;2006年
6 李凭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华文明整体的升华与平城古都地位的确立(下)[N];大同日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孙行之;曹操形象的“三次贬值”[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渠传福;魏晋北朝晋阳略论[N];太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俄琼卓玛;后秦史[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白雪;魏晋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变动[D];兰州大学;2012年
5 胡玉春;大夏国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陈朝霞;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雁鹏;十六国时期后赵国疆域政区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10年
3 许永涛;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和汉族士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赛;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佛教[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俊杰;十六国文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晓华;试论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的几个问题[D];四川大学;2006年
7 李宪霞;十六国北朝时期长安城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郭鹏;十六国时期慕容燕集团文化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石磊;十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许涛;十六国时期羌族姚秦的兴起与建国[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6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4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