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缘何未将司马光纳入道学谱系
[Abstract]:Why Zhu Xi did not include Si Maguang in the Confucian Daoist lineage wa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praise on the Portrait of Mr. six"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angzhou Jing-she-she School" are not two important docu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u Xi's Taoist theory. There is no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Mr. six" to "five son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garding er Cheng and his disciples' theories as orthodox Confucian views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enci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Zhu Xi's important cause of alienation from Si Maguang in the view of Taoist unity is that he has different views 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on Mencius'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discourse system.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ZX036)
【分类号】:B244.7;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魏涛;;朱熹道统理论与思想视界中的司马光[J];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2 魏涛;;新儒学理论建构视阈下的司马光哲学价值新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郑丽萍;;“请卖爵子”考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邓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试论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文儒思想及其文学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陈景盘;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的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61年01期
5 刘小华;粟芩苓;;夏、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6 柯昊;;先秦“君子”观念的流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侯立兵;汉代文人屈原情结的成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桑凤平;李响;;中日孝道之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王会强;论西汉初国家重构中的“孝”秩序观[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萧无陂;;吕g哂牍匮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长坤;;陕西地区张载关学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咸晓婷;中唐儒学变革与古文运动嬗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6 邵晓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苏晓晗;船山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李艳华;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波;二程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姗姗;柳宗元国家学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雪华;两汉马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万强;王安石的“性论”[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赵兴余;苏轼与司马光《中庸》诠释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荣荣;现代女词人茅于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洋;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小青;《石洞贻芳集》研究与整理[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娟;傅山文艺思想中的丑观论[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赵海青;东汉后期重法思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维铮;;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殷慧;;朱熹道统观的形成与释奠仪的开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立文;;司马光的潜虚之学的价值[J];晋阳学刊;2012年02期
4 刘炳良;;易道与治道:司马光《易说》思想论析[J];理论学刊;2012年04期
5 魏涛;王向辉;;司马光思想研究主要范式的回顾与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林乐昌;张载关学学风特质论——兼论张载关学学风的现代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熊;;对传统儒学之道的延续——论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姜鹏;;《伊洛渊源录》与早期道统建构的挫折[J];学术月刊;2008年10期
9 舒大刚;今传《古文孝经指解》并非司马光原本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全芳;;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J];晋阳学刊;1984年02期
2 严振非;赵师渊与《通鉴纲目》[J];文史哲;1991年01期
3 史宗义;;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骗局[J];文史天地;2009年10期
4 袁伯诚;;《资治通鉴》编修考证[J];固原师专学报;1981年02期
5 陈光崇;司马光与欧阳修[J];史学集刊;1985年01期
6 贺润坤;关于李靖“自锁上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赵启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J];运城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辛长青;;司马光不是守旧派[J];中国历史文物;1989年00期
9 李向伟;刘双;;也谈司马光和王安石变法[J];天中学刊;1990年03期
10 张朝发;;从《通鉴·唐纪》看司马光反佛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瑞熙;;二论朱熹的政治主张[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邵良棋;;浅谈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徐学仁;;朱熹与武夷山水[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陈职仪;;朱熹到兴化考[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俞兆鹏;;朱熹经济思想初探[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徐公喜;;朱熹土地所有权思想简论[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李加林;;朱熹与辛弃疾[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8 邹华全;;朱熹“修政攘外”思想初探[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杨布生;;朱熹创建竹林诸精舍与兴复白鹿诸书院考[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陈明考;;论朱熹的重民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红彦;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资治通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晓文;司马光的德才观[N];吉林日报;2001年
3 刘文华;王安石大斗司马光[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4 王志军;朱熹款《赠门人彦忠、彦孝同榜登第》诗册真伪辨[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饶军;拜谒朱熹[N];九江日报;2007年
6 赵璐璐;唐太宗给司马光出的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高剑峰 李峻石;鸿儒巨擘和川令[N];山西日报;2004年
8 肖永明;朱熹天理论框架中的君王观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余增福;尚余墨迹香千里 先贤过化入人深[N];闽东日报;2005年
10 牛铭实;中国民间的自治与扶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2 郑熊;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星;朱子闽学思想渊源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云筝;宋代外交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童;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刘丽丽;司马光交游考述[D];郑州大学;2004年
3 许从彬;宋代女训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毕游;司马光政治思想考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刘加志;司马光的华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巫蓉;关于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7 张晓敏;《温公家范》主体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8 翟瑞芳;宋代家礼的立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加路;司马光社会思想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10 肖红兵;居洛士宦与北宋神哲朝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0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4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