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9 14:25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通过掌握的各种史料特别是石刻史料,分析了隋唐时期僧尼的理想角色、实际角色,并对这一时期僧尼角色冲突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考察。 首先,关于隋唐社会所认可的僧尼的理想角色。当时的广大僧尼对于僧尼的理想角色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崇奉戒行高洁之僧尼,鄙弃违戒破戒之僧尼。从时人的言论及他们对僧尼的态度可以看出,社会对僧尼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隋唐时期的法律对于僧尼违法犯戒的行为,也有严格的处罚规定。史实表明,隋唐社会对僧尼的期望与要求主要是持守戒律、超脱尘俗、脱离家庭。 其次,关于隋唐时期的僧尼的实际角色。隋唐时期,有的僧尼是勇于实践僧尼的理想角色的,他们不为名利所动,能够持守戒律、超脱尘俗、脱离家庭;有的僧尼违背了戒律规定,超越了传统的出家观念,他们或饮酒食肉,或过问政治军事,或追名逐利。有的僧尼还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密切联系,甚至死后以俗法安葬。有的僧尼还俗,有的僧尼弃佛入道,不再实践僧尼角色。 再次,关于隋唐时期的僧尼角色冲突。隋唐时期的僧尼的角色冲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隋朝时期僧尼的角色冲突不太明显,而唐朝时期,僧尼的角色冲突非常明显,而且不断地加深。导致僧尼角色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僧尼自身的原因。 隋唐时期,许多僧尼不再实践僧尼的理想角色,他们“出世而入世”,“出家而有家”。对他们而言,“出家人”的名号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意义。隋唐时期僧尼的角色冲突,是隋唐社会及僧尼自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社会的变化,隋唐时期僧尼的理想角色发生了变化,僧尼的角色冲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本文对于隋唐时期僧尼的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的分析,以及对僧尼角色冲突的特点及原因的揭示,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及世俗化的完成。
[Abstract]:Based on the role theory of soci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al role and actu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rough var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especially stone carvings, and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oles of monks and nuns in this period. First of all, 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recognized the ide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At that time the majority of monks and nuns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they worshiped the monks and nuns who obeyed the precepts, and despised the monks and nuns who broke the precepts. From what people say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monks and nu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are clear norms and requirements for what society should do and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by monks and nuns. The law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lso have strict penalties for monks and nuns to commit illegal and abstinent acts. Historical facts show that the expectations and demands of monks and nu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re mainly adherence to the precept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dust and vulgarity, and breaking away from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actu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ome monks and nuns were brave to practice the ide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They were not moved by fame and wealth, and they were able to uphold the precepts and break away from the vulgarity and family. Some monks and nuns broke the precepts and went beyond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being a prodigal, drinking and eating meat, asking about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or pursuing fame and wealth. Some monks and nuns also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secular families, even buried in common law after death. Some monks and nuns are still vulgar, some monks and nuns abandon Buddhism into the Tao, no longer practice the role of monks and nuns. Again, 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role of monks and nuns conflict. The role conflict between monks and nun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he role conflict between monks and nuns in the Sui Dynasty was not very obvious, whil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ole conflict between the monks and nuns was very obvious and deepene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conflict between monks and nuns, besides the social reasons, the monks and nuns themselve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many monks and nuns no longer practiced the ide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As far as they are concerned, the name of "the Pioneer" also loses its practical meaning. The conflict of the roles of monks and nu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et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monks and nuns themselves,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the ideal role of monks and nuns changed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conflict of roles between monks and nuns was constantly chang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al and actual roles of monks and nu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nks and nuns, which proves once again the completion of Buddhism's Sinic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2;K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文凡;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创作述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2 彭丽;;略论隋唐时期代州总管府[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冯敏;;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政策析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许云丽;;隋唐时期壁画漫谈[J];考试(教研);2011年08期

5 赵向青;廖永民;;巩县窑早期白瓷综述[J];中原文物;2011年04期

6 汪继红;;隋唐时期的舞蹈教育[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7 刘雅萍;;中国古代民间神灵的兴衰更替——以南京蒋子文祠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8 马晓玲;;从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向现实生活意趣的转变——以北朝—唐墓室发现的屏风式“树下老人”图为中心的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11年03期

9 ;《留住文明—陕西“十一五”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2006-2010)》简介[J];考古与文物;2011年03期

10 廖靖宇;王萌;;南北朝至隋唐政治与佛学关系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文玉;;隋唐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邓可卉;;古希腊与中国隋唐时期太阳运动理论的比较[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杜晓黎;;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草原丝路贸易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4 文芳;;论隋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及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5 朱顺金;;浅谈隋唐时期龟兹白氏政权之始末[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蕻;;慧海大珠性圆明[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7 胡阿祥;;《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前言[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姚佳音;叶进;;隋唐时期仲景方在脾胃病证中的运用[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邢富华;;略论隋唐时期太原、洛阳的祆教[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栾贵川;;论隋唐时期相州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洪;雅江县442名僧尼老有所养[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2 景爱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民族雏形形成于隋唐时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夏子晴;“一城”荟萃800文物满眼尽是隋唐盛景[N];洛阳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袁和泉;隋唐时期白种人曾来过固原[N];华兴时报;2009年

5 田晓光;隋唐时期的茶酒故事[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记者 吴江霞;全区藏传佛教爱国守法先进寺庙和僧尼表彰大会召开[N];西藏日报;2009年

7 ;全区藏传佛教爱国守法先进寺庙和僧尼名单[N];西藏日报;2009年

8 谭拓;道孚县实现贫困僧尼应保尽保[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9 周俊富;政协委员提案为南京市寺庙僧尼叩开医保大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本报采访团记者 杨世智;卓尼社会化服务实现僧尼同覆盖[N];甘肃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统彦;隋唐时期僧尼角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鹏;梁代僧尼传记中的话语权力[D];复旦大学;2010年

3 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年

4 徐燕;隋唐故事考论[D];扬州大学;2010年

5 刘天琪;隋唐墓志盖题铭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6 张径真;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陈必昌;唐宋寺院经济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D];南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品屏;隋唐印风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义;隋唐间谍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逸之;阴阳五行与隋唐术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玉莲;隋唐祥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学林;北朝至隋唐时期穆氏家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树代;隋唐大族婚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平平;隋唐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卜祥伟;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来霞霞;隋唐时期青海草原战争与生态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3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43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