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遣辽使臣群体出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3:10
【摘要】:辽、宋、西夏并立的时期,宋朝遣辽使臣群体是一个值得关注问题。以往学者对使臣的数量、人员、出使时间进行过研究,然而对于使臣的出身问题,学界少有论及。从正使、副使出身入手,探讨了研究其出身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秋根;王慧杰;;论宋朝遣辽使节的家族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田志光;;宋太宗朝“将从中御”政策施行考——以宋辽、宋夏间著名战役为例[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3 贾玉英;宋辽交聘制度论略[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4 李锡炫;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4期

5 胡予波;宋辽“澶渊之盟”[J];中州今古;2003年03期

6 曾育荣;《中国经济通史·宋辽夏金卷》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6期

7 徐杰舜,罗树杰;宋辽夏金民族政策特点管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3期

8 仝建平;再谈宋辽“澶渊之盟”[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王晓波;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的对辽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葛金芳;宋辽夏金时期的经济干扰与经济波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淑敏;;宋辽关系概述[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豫北;郭用和;;宋辽“澶渊之盟”——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冯启良;中韩第三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左旗召开[N];赤峰日报;2009年

2 腾卉荣;寇准(三)[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3 记者 徐永升;中韩日百名专家研讨“宋辽夏金元史”[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4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 包伟民;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6 贺海;历史重镇古北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韩亚光;两宋时期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8 韶关日报首席记者 李迅;余靖:清正廉明的北宋名臣[N];韶关日报;2011年

9 曹家齐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近年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新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向前;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李华;法律视野下两宋与周边政权盟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洪敏;论熙宁变法和宋辽划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一娈;试论宋辽的茶叶贸易[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新;从辽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看燕京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生活[D];吉林大学;2009年

4 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大鹏;宋金交聘礼仪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彭凤萍;北宋与辽朝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立志;南宋与金交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姚志学;唐宋时期家庭生计问题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凯;宋使使辽仪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董淼;西夏小梁太后与北宋高太后干政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68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