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祈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0:13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西祈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清代时期,遇旱祈雨仍是一种重要的农业zc灾手段。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看来,祈雨实为一种迷信活动,但是它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延续了几千年。为此,本文以清代山西为例,利用地方志、史籍文献等重要资料,探讨祈雨活动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为“清代山西自然地理和干旱情况”。通过对山西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分析以及清代山西旱灾发生的频率,得出旱灾是影响山西农业发展的首要灾害。 第三章为“技术手段抗旱与祈雨的关系”。本章以技术手段抗旱和祈雨方式的运用为中心,说明技术手段抗旱与祈雨的关系。山西地区气候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面对这种状况,有清一代山西人民一方面通过栽种抗旱新作物,改进和提高农业耕作技术以及兴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努力抵抗干旱的侵袭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祈雨的方式求得生活的稳定。但由于技术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不得不寄希望于神灵的力量,通过祈雨的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样,祈雨的习俗得以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的存在和发生。 第四章为“官民祈雨活动”。这部分从地方官吏和普通民众进行祈雨活动的心态分析: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下,对地方官吏而言,祈雨是职责所在,是保障国家税收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够在大旱之时慰藉人心,得到民众和同僚的认可。对民众而言,他们是干旱危机发生后最直接的受害者。在群体性恐慌心理的影响下,民众的祈雨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也因此,民间的祈雨活动得以长盛不衰。除此之外,本章还比较了官员祈雨文和民众祈雨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双方祈雨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才致使祈雨文和祈雨谣有所差异。 第五章为“祈雨与灵验的关系”。天人感应观是祈雨这种方式产生的思想基础,而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人们在固有观念的影响下认为祈雨能够“灵验”。具体来讲,祈雨与“灵验”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祈雨之时偶遇下雨、祈雨与自然规律的偶合以及人们虔诚信仰与祈雨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导致了“灵验”的出现。
【关键词】:清代 山西 祈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2
  • 第2章 清代山西自然地理和干旱情况12-15
  • 2.1 山西自然地理与气候12-13
  • 2.2 清代山西旱灾13-15
  • 第3章 技术手段抗旱与祈雨的关系15-23
  • 3.1 利用技术手段抵抗干旱15-18
  • 3.1.1 抗旱作物的引进和种植15-16
  • 3.1.2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改进16
  • 3.1.3 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16-18
  • 3.2 技术手段的有限性18-21
  • 3.3 祈雨手段的运用21-23
  • 第4章 官民祈雨活动23-42
  • 4.1 官吏的祈雨活动23-28
  • 4.1.1 官吏祷雨中表现的人神关系24-25
  • 4.1.2 祷雨的政治目的25-26
  • 4.1.3 官吏与降雨神灵的关系26-27
  • 4.1.4 慰藉民心的作用27-28
  • 4.2 民众的祈雨活动28-34
  • 4.2.1 民众群体性恐慌心理28-31
  • 4.2.2 民众参与的普遍性31-34
  • 4.3 官员祈雨文与民众祈雨谣的比较34-42
  • 4.3.1 祈雨文和祈雨谣的相同点36-39
  • 4.3.2 祈雨文与祈雨谣的不同点39-42
  • 第5章 祈雨与灵验的关系42-50
  • 5.1 祈雨的思想渊源42-44
  • 5.2 祈雨与灵验的关系44-50
  • 5.2.1 巧合与灵验的关系44
  • 5.2.2 迷信外衣与自然规律的偶合44-46
  • 5.2.3 虔诚与灵验的关系46-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研究成果5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力勇;清代顺天府旱灾与禳灾初探[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新文;古代山东地区的祈雨风俗考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任亚娟;山西运城市“背冰亮膘”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小溪;山西狐爷山狐突信仰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西祈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