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汉化与中国—评述“新清史”
发布时间:2020-06-16 07:20
【摘要】:在1996年,罗友枝当选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时,发表了针对何炳棣先生及其《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的就职演说——《再观清代: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后何先生以《捍卫汉化:驳斥罗友枝的再观清代》为题进行了论辩。经过这一个半回合的论战,早已萌生的“新清史”的研究趋向及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并引起了学人的更多关注。从而也成为本文的议题。全文除前言外共分四章。前言主要说明了选题缘由以及当下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作了梳理与评述。正文从“新清史”的源起说起,简要介绍了“新清史”的理论依据、研究特点等。并就其中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汉化、中国展开论述。且分别探讨了“汉化”与“满洲之道”以及“中国”与“内陆亚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反思“新清史”给传统的清史研究带来的启发与冲击,并揭示研究中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最后讨论研究中国历史的新途径,以求尽可能的跳出当下的争论。第一章指出,在“满洲中心论”、“内亚视角”、“征服王朝论”、全球视野、“一元论”、民族及民族国家等理论的支撑之下,“新清史”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并呈现出立足“满洲”、否认“汉化”、突出“内亚”、质疑“中国”、强调多语、统论欧亚、秉持全球的显明特色。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于汉化及中国属性相关的议题。这便是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所谓“汉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民族,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上或族群上(或二者兼备)与之相混同的一种过程或结果,并且这一内容带有明显的历史性。所谓“中国”,它不仅是政治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地理性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但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历史的情境中具有着多重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汉化”是一种无法漠视的存在,“满洲之道”与它并不对立;“中国”是一个需要顾及的整体,“内陆亚洲”与它并不对称。足见“内亚视角”的失焦与“民族视角”的尴尬。第四章回归到对“新清史”的认识上来,不可否认,“满洲之道”、“内陆亚洲”以及西方理论对传统清史研究形成了冲击。一方面启示新的清史研究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涵盖性、广泛性,要跳出传统的中原本位、汉化论,将蒙、满、维、藏等边疆地区有意识的统合进我们的“大历史”研究与叙述中,统合进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变迁历程的研究中。另一方面在这一研究中也渗透着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探索研究中国历史的新途径势在必行。基于前人的智慧,本文提出仍可从“多元一体”的角度去解读、论述、整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因为就中国的历史而言没有主体民族就不会有大一统,没有少数民族就不算是大一统;没有一体的多元是无意(义)的多元,没有多元的一体是空洞的一体。具有重要性的是罗冬阳教授提出的“丁字形”(T字形)解释模式。此外其他代表性的论述有:赵轶峰先生的“中华文明内聚说”;葛兆光先生的“从周边看中国”;杨念群先生提出的“大一统”历史观;刘晓东教授的“法明崇满”;叶高树先生的“参汉酌金”等等。尽管这些思想各有侧重,但都在努力探寻释读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新途径。这便是本文的“结语”。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9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浒;;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2 韩非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数字人文与清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京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01期
3 李治亭;;2016年清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05期
4 朱浒;刘素敏;;2016年清史研究综述[J];清史研究;2017年04期
5 ;清史研究名家讲座[J];清史研究;2016年01期
6 黄兴涛;朱星星;;2015年清史研究综述[J];清史研究;2016年04期
7 ;“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J];清史研究;2015年01期
8 王士皓;;2014年清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05期
9 祁美琴;强光美;;2014年清史研究综述[J];清史研究;2015年04期
10 余新忠;陈思言;;2013年清史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婷;;漫谈美国新清史研究[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婷;;漫谈美国新清史研究[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宋瞳;;_炈姆堇矸簄
本文编号:2715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1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