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散骑诸官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3:23
【摘要】:魏晋南北朝“散骑诸官”,是指这一时期先后设置的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等六个官职,也称作“六散骑”。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初为魏王国官,由曹丕始置于建安二十五年(220)二月。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力量日益崛起,他们在后汉末年终于战胜了宦官而开始占据宫廷近职。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末以来世家大族占据宫廷近职的制度化,标志着世家大族的胜利。两官在用人上以高门子弟为主,官位很高而无具体的职掌,迁转却多至重要官职。由于两官为皇帝近职,皇帝可以依靠它们监视和控制大臣,而权臣当道之际,曹爽、司马氏亦皆安插亲信为之,以监视和控制皇帝。在国内大族力量强大这一相同背景下,孙吴也相当全面地模仿曹魏设置了“散骑中常侍”和散骑侍郎。孙吴“散骑中常侍”也简称“散骑常侍”,它在员额、职掌、人选、迁转诸方面皆与曹魏散骑常侍相同或十分相似。孙吴“散骑中常侍”和散骑侍郎是其模仿魏制的又一强证,表明它对曹魏颇为微妙的政治态度,这与蜀汉是迥异其趣的。曹魏的散骑常侍是“置散骑,合于中常侍”的结果,但是,中常侍并没有被彻底取代,它在魏晋的历史上仍不绝如线地存在着,而在南朝终告消亡。在十六国北朝,中常侍不特没有消亡,反而以相当活跃的姿态重返历史前台,北魏的中常侍几乎复制甚至超越了东汉中常侍气焰熏天、干乱朝政的陈迹。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南北皇权强弱的不同造成的。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号为清华,为世家大族所垂涎。司马氏在魏末执掌了朝政,进而代魏立晋。司马氏是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取得成功的,它所建立的只能是一个以皇室为首的门阀士族的联合统治政权。在这一过程中,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渐次衍生为两系六官,即“六散骑”。正员、通直、员外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任职者类皆皇族及高门子弟。“六散骑”的形成是世家大族势力崛起的结果,“六散骑”的衍生过程即以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攫取政权、扩大特权的过程。晋宋之际,门阀政治走到了尽头,次等士族应时崛起,他们力图挤入高门的行列,凭借着权势为自己挣得散骑常侍的官位。但是,高门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刻意地与此辈划清界限,他们不再乐于出任散骑常侍,以后高门出任此官,竟成耻辱。散骑常侍的地位遂无可挽回地下降了。散骑常侍地位的下降是“六散骑”地位下降的一个缩影。“六散骑”在地位下降的同时,其本身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正员、通直、员外的轻重区别日渐清晰,至迟在南齐,通直、员外各自成为了独立的职官,拥有了相应的官品,员外也有了员额的限制。于是,“六散骑”呈现出一种清晰的序列化格局,北魏则发展出一个具有北朝特色的序列。“六散骑”一度在唐武德七年进入了文散阶的序列,这种情况是由它们清晰的序列化形式所决定的,绝非全出偶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勇;;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J];历史研究;1984年06期

2 杨恩玉;;萧梁官班制渊源考辨[J];历史研究;2013年04期

3 徐芬;;晋宋之际散骑常侍一职的闲散化[J];南都学坛;2014年05期

4 张旭华;吴简“户调分为九品收物”的借鉴与创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2752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52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