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构建夷夏关系的理念与现实

发布时间:2020-07-24 04:13
【摘要】:宋代继承了先秦以来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如之前的历代统治者一样,处于“中国”的宋朝君臣士大夫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怀揣着四夷来王、备受尊崇的天下共主理念;然而宋代却面临着一个诸多异族政权并存,四夷林立的政治格局,在异族逼迫之下,宋人祭出更为严厉的“夷夏之辨”并开始高筑夷夏之间的藩篱。有宋一代,宋人始终在“天下”的窘迫和“中国”的尊严之间寻找平衡。为了支撑自身在“天下”秩序中“共主”的合法身份,宋人充分阐发了春秋之学,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论证赵家天子至高无上地位的合理性以及攘斥夷狄的正当性。宋朝君臣以五德终始说诠释自己“膺于景命”和“德象天地为帝”的运思。他们通过依古托圣的方式追述历代先王,以彰显自身的“中国正统”身份。宋朝君臣不仅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掌握话语权,还寄希望于通过现实实践,塑造自身“天下共主”的形象。政治上的册封是宋人证实自己“天下共主”身份最直接有效的砝码,多予少取的“厚往薄来”是宋人笼络他者的必要手段。他们寻求四夷来朝的热情不仅体现在对外交往方面,在国内也不断地营造“天下共主”氛围,所作所为彰显了其立志恢复汉唐时代“天下”的理想。然理想与现实未必合辙。面对“天下”已经收缩成为“中国”的事实,潜藏已久且源远流长的夷夏之辨在宋人那里得到经久不衰的阐释。他们运用相当严厉的话语区别“中国”与四夷。其间,源自域外的佛教被贴上了夷狄的标签,遭到宋儒四面八方的围攻,急欲灭之而后快。在现实举措方面,为了维护“中国”的正常秩序,防止夷狄扰乱内地,宋朝在广赐诸夷的同时,又对其严加控制。这其中既有贸易方面的限制,亦有文化上的隔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宝龙;;夷夏观视域下“服事”思想之流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2 庄华峰;朱争争;;从汉唐时期胡服变化看夷夏观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3 尹波涛;;略论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张兆裕;;刘基的夷夏观[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6 胡发贵;王夫之夷夏观新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汪高鑫;司马迁与董仲舒夷夏观之比较[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肖文杰;;论“夷夏”文化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9 郑敬高;“夷夏模式”论[J];江汉论坛;1989年09期

10 王孭先;;夷夏视域中的治统问题[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罗以民;;归化、儒化与文化坚守——明末朱舜水亡命日本的文化心态剖析[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家湘;;从铭文碑志看孝道的发展[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新朝;清代对传统“夷夏观”的重构[N];中国民族报;2017年

2 记者 汪永基;《夷夏先后说》丰富上古史认识[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尹传政;近代“夷夏观”传统思想变迁[N];学习时报;2016年

4 郭弘;中药“夷夏之战”[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张京华;日本尊攘与清朝维新[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熊坤新;中国古代主流民族观的呈现方式[N];中国民族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单长城;宋代构建夷夏关系的理念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成龙;唐代“夷夏之防”观念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伟;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5 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U

本文编号:2768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68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