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1:24
【摘要】: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则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操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及德育理论形成的时期,感恩思想的形成、发展的时期。感恩教育作为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祭祀、爱情等等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的发扬、继承与发展而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基于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教育史的角度,细致地梳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有助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体系的系统化、理论化,有助于为我国当前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与孝道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全面地挖掘和阐述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目的、内容、特点、方法及历史影响和现代启示等诸多内容。全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主要阐明论文选题的问题渊源,界定相关概念,确定研究内容,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等。 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诸多方面探讨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动因。 第三部分主要从理想和现实目标两个层面分析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目标的设计与追求:培养“孝子贤孙”、“圣人君子“;并全面阐述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尊为报师恩。 第四部分主要揭示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历史性、相对性、政治性;并且探讨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的方法:榜样示范、自省自克、思想熏陶。 第五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目的;另一方面重点论述了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指出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与改善我国的感恩教育理论、指导感恩教育实践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K22
本文编号:2805108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0-092;K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年01期
2 肖群忠;论“百善孝为先”——孝在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与诸德之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3 朱贻庭;从传统“德治”到社会主义以德治国[J];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10期
4 张岱年;《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2期
5 王长坤;张波;;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忠观念考[J];管子学刊;2010年01期
6 王凌皓;杨冰;;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创生机制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王凌皓;李术红;;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欣;;感恩教育——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9 冯静;;《孝经》的德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年20期
10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805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0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