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孝治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3:06

  本文关键词:汉代孝治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全国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历史选择。 汉代孝治文化继承并变异了先秦儒家丰富的孝道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孝道理论,不仅有了系统的理论形态,而且侧重于政治指导作用,把理论提高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为统治者的孝道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为了政治统治需要,汉代思想家引申和扩展了孝道内容,提出了许多新的孝道观念,使孝道的外延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孝道,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维护家庭、宗族的血亲稳定,最终目的乃是“移孝作忠”,让道德为政治统治服务,所以整个汉代孝道理论的核心就是“移孝作忠”,把小“孝”变成大“孝”—忠,即把原来的门内之治的“孝”变成门外之治的“忠”。汉代孝道思想在大的原则上没有变化,但小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尤其在西汉中后期,董仲舒等开始用阴阳五行学说等来附会孝道,进一步对孝道观念改造、扩展和延伸,演变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孝道体系,使孝道思想开始神学化。东汉统治者“宣布图谶于天下”,用更落后、更迷信的图谶对孝道思想进一步神秘化和迷信化,此时的孝道思想具有了明显的神学色彩。 汉代重孝治还表现在统治者对孝道思想的具体实践上,制定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全面实施其孝治方针。在大力推行孝道教育的同时,朝廷奉行尊老国策,形成相对完善的养老、敬老体系。为了使人人行“孝”,朝廷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一套完密的褒奖机制,对孝子孝女进行奖崇。在用人制度上以孝悌品行为标准,在 政治上为孝子顺孙安排好出路。 汉代大力倡导孝治,使两汉社会形成讲孝行孝的浓厚氛围,汉代封建统治相 对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家庭相对和谐,但孝道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它积极 影响的另一面有着忠孝之间的矛盾、东汉的报仇之风盛行、家庭内等级森严、子 女人身受限制等的消极影响,这也决定了汉代孝治文化走向衰落的必然。
【关键词】:汉代 孝文化 人伦道德 政治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引言9-11
  • 一、 汉代选择孝治的原因11-23
  • 1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要求以“孝”作为统治工具11-14
  • 2 浓郁的孝文化背景是汉代选择孝治的思想文化前提14-18
  • 3 选择孝治是汉代统治者汲取亡秦教训的必然结果18-21
  • 4 儒者入仕、儒学定为一尊是汉代以孝治国长期不变的政治保障21-23
  • 二、 汉代的孝治理论23-34
  • 1 汉代孝道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形态23-26
  • 2 汉代孝道已由家庭伦理放大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26-28
  • 3 “移孝作忠”是汉代孝道理论的核心28-30
  • 4 汉代孝道思想神学化30-34
  • 三、 汉代以孝治国的具体措施34-45
  • 1 广泛推广孝道教育34-39
  • 2 奉行养老国策,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养老敬老体系39-42
  • 3 尊赐、褒奖孝悌者,树立孝道榜样42-44
  • 4 设孝廉科,以孝道品行作为选官标准44-45
  • 四、 汉代孝治文化的历史影响45-57
  • 1 对汉代社会的历史影响45-53
  • 2 汉代孝治文化对后世的影响53-57
  • 参考文献57-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潘;;从“气”认识一个新的社会政治伦理[J];文史参考;2011年11期

2 乔世东;;风险社会与政治伦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谢惠媛;;政治哲学视阈中的道德两难[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4 赵锦;;“十七年”及“文革”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5 袁祖社;;社群共同体之“公共善”何以具有优先性——“实用主义”政治伦理信念的正当性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伟;;制度儒学中的孝治思想[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庆西;;读《玩火的女孩》[J];书城;2011年07期

8 孔许友;;文学的民族主义与文化软实力——以对“战国策派”的反思为中心[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9 宋一菁;;从中国传统门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看明清世俗审美[J];大家;2011年16期

10 唐启翠;;儒家“人观”的当代启示——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祖社;;社群共同体之“公共善”何以具有优先性?——“实用主义”政治伦理信念的正当性辨析[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凤才;;实用主义对霍耐特的影响(论文纲要)[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清海;;老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王清海;;老年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关怀[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C];2004年

5 马琳;;探索孝道文化 倡导孝道教育[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周怀宇;熊牧;;《管子》“孝论”(二)——引“孝”入政,倡行“孝治”[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7 张品端;方彦寿;;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颜廷淦;翟华楠;;论儒学思想与医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昌义;;浅析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内河航标学组联合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树声;;中国的敬老文化与积极老龄化的关系[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宋惠昌;政治伦理的时代特征与党建新理念[N];解放日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杨雪冬;政治伦理的边界在哪里[N];南方日报;2010年

3 执笔人 李海青;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伦理[N];学习时报;2009年

4 陈方;应该从“德孝治县”中想到什么[N];人民日报;2011年

5 著名杂文家 鄢烈山;牢固确立人命关天的政治伦理[N];南方日报;2009年

6 大学教师 周云;确立正当的政治伦理观势在必行[N];东莞日报;2009年

7 本报通讯员 白卫圈;曲阳李家洼德孝治村成典范[N];河北农民报;2011年

8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张闳;SARS危机中的政治伦理重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王英;日本议员资产公开制度[N];学习时报;2010年

10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超;当选议员须在百日内提交资产报告[N];法制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靖;《洪范》与古代政治文明[D];郑州大学;2005年

2 唐利斌;官德建设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振岗;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任彩红;霍耐特承认伦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郑娟;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yN;苏轼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玲;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玲;汉代孝治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2 赵丽华;孙中山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敏;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论析[D];苏州大学;2004年

4 邢海晶;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整合[D];四川大学;2005年

5 姜土生;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郑苗;韩非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双溪;范式转换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9 唐艳明;论当代为政者的道德使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葛晓莉;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孝治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0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1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