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

发布时间:2017-04-01 15:15

  本文关键词:《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诗经》中的宴饮诗随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属于周代礼乐文化系统。宴饮诗出自周代贵族之手,必然体现着周代贵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诗经》宴饮诗不仅具有典礼意义,而且还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本文以《诗经》中的宴饮诗和周代礼乐制度为考察对象,联系周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以期揭示宴饮诗的性质及其文化价值,探究周代礼乐制度的一些特点及其实质。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论述《诗经》宴饮诗的认定;梳理自汉代以来的《诗经》宴饮诗的研究情况,阐述本选题的意义。 第二部分,探讨《诗经》宴饮诗的产生,从根源上明确其典礼性质。从根源上说,礼、乐、《诗经》宴饮诗一类的“圣诗"三位一体。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与乐是合一的,乐与礼是合一的,《诗经》宴饮诗随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本是燕礼、乡饮酒礼等礼仪上的乐用之诗。 第三部分,联系“三礼”、《左传》等典籍,探析《诗经》宴饮诗对周礼礼仪的再现和补充,以展示《诗经》宴饮诗的典礼性质及其文化价值。本文只就燕礼和同燕礼密切相关的祭祖礼、射礼三种礼仪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通过《诗经》宴饮诗揭示周代礼乐制度的政治道德实质。其一,从宴享和祭祖两个方面探析周人的治国之道。其二,从品德修养和生活追求两个方面分析周人的人生追求。周礼的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社会体制层面上,周礼创拟了中国社会等级严密却又充满道德意识的理想模式。二是在人生观层面上,周礼的产生标志着周人新的人生观念的形成。周代礼乐制度既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内驱力的文化的建构,也是一种维系宗法封建社会的制度。 第五部分,“结语”。总结全文,提出后续研究的构想。
【关键词】:《诗经》 宴饮诗 周代礼乐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K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12
  • 一 《诗经》宴饮诗的产生及其性质12-17
  • (一) 诗、礼的起源12-13
  • (二) 礼和宴饮13-14
  • (三) 周代礼乐文化14-17
  • 二 《诗经》宴饮诗对周代礼仪的再现17-30
  • (一) 宴饮诗与燕礼17-22
  • (二) 《诗经》宴饮诗与祭祖礼22-27
  • (三) 《诗经》宴饮诗与射礼27-30
  • 三 《诗经》宴饮诗对周礼实质的揭示30-41
  • (一) 周人的治国之道30-36
  • 1 人道——周人燕飨之礼的政治目的31-33
  • 2 神权——周人祭祖的政治功用33-36
  • (二) 周人的人生追求36-41
  • 1 品德修养36-38
  • 2 生活追求38-41
  • 结语41-42
  • 主要参考文献42-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云;;《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2 李娟;;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3 王利娟;;“风”——民间诗歌[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4 彭远利;;《诗经》中弃妇诗所选用的意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5 王棋君;;论《诗经》的经典化[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6 刘广春;;试论《诗经》的生命生存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7 张现;;论《诗经》中的草木意象[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马君君;;浅析《诗经》鸟意象[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詹兴永;;中国古代体育文学初探[J];作家;2011年16期

10 李永霞;;论《诗经》对杜丽娘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林;;诗化的法制——《诗经》与汉代法制的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王建堂;;《诗经》与三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尹家琦;;《诗经》中的建筑价值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黄维华;;“谷”与《诗经》中三首女性悲怨诗[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王同勋;;《诗经》经济思想发微[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8 任翌;;得体的修辞内涵与《诗经》“温柔敦厚”的传统[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9 王以宪;;论《诗经》的幽默艺术[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周路红;;试析《本草纲目》引据《诗经》的草类植物[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柳霞;《诗经》可以进行语内和语际翻译[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孙丽萍;《诗经》当选2010年“世界最美的书”[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赵沛霖;从文化史角度看《诗经》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海南日报记者 伍立杨;《诗经》:最美的诗章,最美的书[N];海南日报;2010年

5 李凌;《诗经》中被误读的情诗(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诗经》的人文精神[N];文学报;2011年

7 何龙;“《诗经》中的文字迤逦走到民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记者 张孺海 特约记者 马献伦 通讯员 周玉洁 陈竹;千年《诗经》口相传[N];湖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雷新;领略2011西安世园会的魅力[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记者 张云宽;我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N];湖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雪萍;隋与唐前期《诗经》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孙秀华;《诗经》采集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孙世洋;上古“诗”的原型确立、范畴拓展与《诗经》的形成源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管恩好;青铜文化与《诗经》发生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9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10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雪静;《诗经》男女春秋盛会与周代礼俗[D];河北大学;2003年

2 彭佳佳;《诗经》中的生命文化原型及其美学精神[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谷小溪;康熙时期《诗经》文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苏罗;《诗经》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构建[D];暨南大学;2010年

5 徐雁;《诗经》中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音;《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D];北京大学;2010年

7 李小军;《诗经》变换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健;朱熹《诗经》诠释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江山丽;《诗经》及其注疏若干语法现象比较[D];吉首大学;2010年

10 蒋胜波;《诗经》农祭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诗经》宴饮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0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0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