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缠足习俗看中国古代的女性角色

发布时间:2017-04-05 00:10

  本文关键词:从缠足习俗看中国古代的女性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缠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曾经长期广泛的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当中,上至皇家公主下至山野农妇皆以缠足为美,甚至直到近代缠足习俗依然保有其特殊的地位。女性缠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符号,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内已经突破了固有的文化属性,赋予了其内在的政治意义。因此研究缠足习俗下的古代女性角色就显得特殊而又具有历史价值。 回顾中国古代缠足习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缠足习俗的产生、发展是随着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逐渐加强、传统社会的日渐稳固、儒家纲常伦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走进女性的生活当中。中国古代女性缠足习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五代以前的萌芽期,至五代出现了最早的有关缠足的记载,缠足现象由此正式出现。此后妇女缠足习俗走向了形成期,宋代妇女缠足习俗在社会中广泛出现,女性缠足习俗初步形成,至元代缠足习俗最终形成。五代至元这一时期也恰恰是缠足发展的形成期。在明清时期,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和传统社会的稳固缠足习俗最终走向这一文化现象的鼎盛期,并且在文化的背后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回顾中国古代缠足习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缠足习俗的成因正是由于伦理纲常的外在禁锢,特别是男女有别的观念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对女性牢牢的禁锢,这就成为了女性缠足的外在压力。此外女子缠足的内在发展需要,特别是女德的要求和婚姻的需要也成为了驱使女性缠足的内在动力。再加之中国古代以弱为美的畸形审美观念的客观制约和文人群体对缠足现象的大力提倡这些都成为了女性缠足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这些都促使了缠足习俗的发展和成熟,并且塑造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特殊角色。 在缠足习俗的制约下,中国古代的女性角色被定义为一方面与男人一道承担家庭生活中的劳苦艰辛。另一方面由于主导经济地位的缺失,导致了女性的社会角色的丧失,不得不依附于男性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两者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国古代女性心理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因此缠足习俗下的女性角色既是专制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夫权制观念下的产物。以女性缠足为视角关注古代女性的角色,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妇女史和指导今天女性的独立与解放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古代 女性 缠足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68;K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一、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学术价值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9-13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二) 研究内容12-13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3-14
  • (一) 研究方法13
  • (二) 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女性缠足习俗的发展历程14-28
  • 一、五代以前女性缠足的萌芽期14-16
  • 二、五代至元女性缠足的形成期16-20
  • (一) 五代女性缠足习俗开始出现16-17
  • (二) 宋代女性缠足习俗初步形成17-19
  • (三) 元代女性缠足习俗最终形成19-20
  • 三、明清时期女性缠足的鼎盛期20-22
  • (一) 明代女性缠足习俗深入发展20-21
  • (二) 清代女性缠足习俗走向顶峰21-22
  • 四、晚清以来妇女缠足的衰落期22-25
  • (一) 早期的反缠足运动22-23
  • (二) 晚清以来缠足习俗的衰落23-25
  • 注释25-28
  • 第二章 女性缠足的成因28-39
  • 一、伦理纲常的外在禁锢28-31
  • (一) 男女有别观念的外在禁锢29-30
  • (二) 男尊女卑观念的外在禁锢30-31
  • 二、女子自身的内在需要31-33
  • (一) 女子德行的内在需要31-32
  • (二) 女子婚姻的内在需要32-33
  • 三、审美观念的客观制约33-37
  • (一) 以弱为美的审美观念34-35
  • (二) 文人群体的大力提倡35-37
  • 注释37-39
  • 第三章 缠足习俗下的女性角色及评价39-46
  • 一、缠足习俗下的女性角色39-43
  • (一) 家庭中生活的艰辛39-41
  • (二) 社会上从属的地位41-42
  • (三) 女性心理的封闭性42-43
  • 二、女性缠足角色的评价43-45
  • (一) 专制社会下的产物43-44
  • (二) 夫权观念下的产物44-45
  • 注释45-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0-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芙蓉;;缠足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2 ;“爽一把”[J];文史博览;2006年15期

3 张娟;;浅析近代女性放足的原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孙彦贞;;缠足风习与满族马蹄底鞋源起考述[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3期

5 刘洁;;从缠足文化透视女性的审美观[J];语文学刊;2010年07期

6 孙宁宁;;纤腰婉约步金莲——鞋与袜[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0期

7 李萍;;从《村女赤脚行》管窥广西壮族劳动妇女跣足习俗——兼谈汉族的缠足习俗[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六一村古风犹存——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J];Women of China;2007年07期

9 杨闻宇;;妙手补天的马秀英[J];丝绸之路;2010年03期

10 于继增;;女子缠足兴亡录[J];寻根;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泽民;罗莉华;;清末民初中国台湾与内地部分地区缠足弓鞋造型、色彩与绣花纹饰之研究——以柯氏典藏品为例[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6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钟祥财;;中国古代田制及其政策思想的演变[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8 张保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9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古代体育有哪些迷人之处[N];北京日报;2001年

2 张驭寰;6、中国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从规划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风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张驭寰;12.中国古代南北方城市有何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官数”[N];学习时报;2005年

5 陆璐;匡时春拍显示拍卖市场近期走向[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国忠;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N];光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杨竞;辽博打造“中国古代皇帝与名臣书画精品展”[N];辽宁日报;2007年

8 香港文汇报 范震威;钩深致远弓马循[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姜超峰;中国古代“物流”初探[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张守义;了解历史为更好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8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仲星明;中国古代印刷图形探源[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美玲;从缠足习俗看中国古代的女性角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丹丹;中国古代女训中的女德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毅;汉代儒家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肖智才;晚清女子革命白话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李梦圆;《红楼梦》人物“性别错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云;中国古代檄文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从缠足习俗看中国古代的女性角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6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0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