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谕广训》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23:00

  本文关键词:《圣谕广训》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圣谕广训》是清政府钦定的道德教化文献,是雍正立足于儒家文化,对康熙《圣谕十六条》的继承和发展,书成于雍正二年(1724年),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下获得广泛的流传,在雍正以后的各朝均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文献,有清朝“圣经”之称。道德教化文献的传播,对古代道德环境的维护,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深入人心,对传统道德的长期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圣谕广训》的传播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圣谕广训》的各种传播形式——文本的流传、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的有关规定、乡约宣讲等形式的探索,以透视清代道德教化文献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具体研究以《圣谕广训》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如何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中;以及道德教化文献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表现方式,探索传统的道德教化文献在各地传播的经验教训。 作为道德教化文献的典型代表——《圣谕广训》的流传情况是怎样的,对此本文分为五章来论述: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介绍《圣谕广训》颁布的背景及其内容分析。 第三章探索《圣谕广训》的版本及版本流传。在这一章中,介绍作者所见到的版本,从版本的特点、解说书籍的特色及版本刊刻的原因等因素中获得《圣谕广训》流传的情况。 第四章研究清廷推广《圣谕广训》的政策与制度,朝廷宣传《圣谕广训》时,采取的手段有两种,一是以乡约宣讲为主的非学校教育传播体系,二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播体系。当然民间还有多种传播体系,如家谱族规等等,但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五章以《圣谕广训》在西南、华中、东南地区的传播为个案,研究该文献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流传特点。在三个区域中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云南、河南、福建,以地方志为主要依据,以非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条流传体系为主线,分别选择一个府来考其具体情况,包括传播的特色分析、府州县学的藏书情况等。最后对这三个地区进行比较,主要是从比较中获知《圣谕广训》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区表现的异同。 总之,本文主要从《圣谕广训》的版本、朝廷官方文献、地方志文献入手,并在西南、东南、华中三个地区选择云南、福建、河南三个区域进行个案分析,力求从三个地区的资料和分析中获得:《圣谕广训》的流传状况,它对各地的影响,传播的特色分析,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迪等。这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为清朝教化文献的流传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
【关键词】:《圣谕广训》 版本 宣讲政策 流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导论9-12
  • 一、立题依据9-11
  • 二、研究方法11-12
  • 第二章 颁布《圣谕广训》的背景及其内容分析12-16
  • 第一节 《圣谕广训》颁布的背景12-14
  • 第二节 《圣谕广训》的内容分析14-16
  • 第三章 《圣谕广训》的版本及文献流传16-28
  • 第一节 《圣谕广训》的版本16-19
  • 第二节 《圣谕广训》的通俗解说书籍19-28
  • 第四章 从朝廷关于乡约宣讲和科举考试的政策看《圣谕广训》的流传28-40
  • 第一节 乡约宣讲的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圣谕广训》流传的作用28-37
  • 第二节 科举考试在《圣谕广训》流传中的作用37-40
  • 第五章 《圣谕广训》在西南、华中、东南地区的流传40-54
  • 第一节 三地流传的具体情况40-51
  • 第二节 《圣谕广训》流传的区域比较研究51-54
  • 结语54-55
  • 附录一55-63
  • 附录二63-67
  • 附录三67-69
  • 参考文献69-7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yN琛;;清代圣谕宣讲类善书的刊刻与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克生;;从循道宣诵到乡约会讲:明代地方社会的圣谕宣讲[J];史学月刊;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yN琛;清代善书的刊刻与传播[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小洁;清代法律公布制度的局限与革新[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四霞;明太祖“圣谕六言”演绎文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宇;论清代孝义文化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9年

4 吴小玮;中国古代学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圣谕广训》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6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