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医者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17:27
   金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金代医学的发展历程看,女真族传统医学是其最初的基础。随着灭辽攻宋,吸收和继承辽宋的医学成就,结合金代的社会需求等多元因素,逐渐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并展开学术争鸣,使医学理论得以推陈出新。在其医学发展过程中,医者素质不断提高,医者队伍也不断壮大,据统计文献中记载的医者大概90多位。金代医者群体的构成,从其所处的时期和属籍或活动地域看,金初鲜有医者的相关记载,且金代稍有成就的医者多集中于中原地区,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金代医者习医途径与其他朝代的医家基本类似,大致以自学、家传、师授以及官方教育为主。总体来看,这些医者按照其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服务于宫廷的医官和济世救民的民间医者两大类。前者包括太医院、尚药局、御药院等机构中的太医和医官,后者包括以医为业的普通业医者、儒学出身的儒医、道教和佛教出身的道医与僧医以及原始的巫医。其中,以河间学派为代表的刘完素、张从正和以易水学派为代表的张元素、李杲则是金代医中翘楚。北宋儒医的出现使医者的地位有所改观,金代受北宋影响,医者在社会地位上又有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金代医者的入仕途径更趋多样、医官品阶的提高;文人开始把医者作为自己交游的对象,弃儒从医的现象屡见不鲜,儒者把业医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金代医者在医疗活动中所具有的仁爱、高尚的品行都有助于医者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学位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4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金代医学基础及医者活动的社会环境
    (一)女真传统治病方法
    (二)辽代医学遗产
    (三)北宋医学的影响
    (四)金代社会对医者的需求
二、金代医者的分布及类型
    (一)史书所记金代的医者
        1、医者分布的时空特点
        2、医者的习医方式
    (二)医者的身份类型
        1、服务于宫廷和地方官府的医官
        2、服务于民间大众的医者
    (三)金代有突出贡献的医家
        1、刘完素
        2、张从正
        3、张元素
        4、李杲
三、金代医者的社会地位
    (一)医政体系下医者的社会地位
        1、医者入仕途径多样化
        2、医官职位有所提升
    (二)医者的社会交往
        1、文人与医者的交游
        2、“弃儒从医”现象
        3、文人作品中的医者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稚鲲;;金元社会医疗的贡献力量及宗教文化特色[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王安萍;;宋以前医人社会地位变迁考[J];西部中医药;2013年03期

3 张婕;;浅析宋金元时期的中医门户流变[J];学理论;2013年03期

4 王美美;;论中国古代医者群体及其变迁——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为中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余新忠;;“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兼论宋至清医生的社会地位[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兰婷;;金代医学和司天台学教育略探[J];东北史地;2010年05期

7 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J];史学月刊;2010年08期

8 于浩;杨柱;;浅析“儒医”现象的类型及成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袁艳丽;和中浚;;金元医家学术流派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苏春梅;;学派纷呈的金代医学[J];文史知识;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萌;隋唐时期医人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刘岳超;元代医者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周剑;元代医人社会地位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胡凤梅;汉唐时期民间医人若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宋丽华;中国古代医人社会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宇;金代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小敏;宋代医者群体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8 杨猛;中国古代医家的地域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5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65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