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赐姓名史料辑录、整理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2:37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从政治文化上看,既是对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又是对两宋的开启。因此,对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需要多加考量。而赐姓名作为隋唐五代时期常见的政治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文化值得注意。本文即对隋唐五代赐姓名的文献做了辑录、整理和研究。其中辑录和整理是第一部分,研究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将散落于新旧唐书、《册府元龟》、《通典》、《唐会要》、《大唐新语》等重要典籍的赐姓名文献做辑录和整理,力求做到穷尽史料。第二部分依照时间段,在对中国古代赐姓名现象做了综述之后,分别介绍了隋朝的赐姓名现象、武德时期的赐姓名现象、武则天时期的赐姓名现象、唐朝对异族的赐姓名现象、唐朝对藩镇的赐姓名现象和五代时期收义子的风气。第一章首先对于中国古代赐姓名现象做了综述。赐姓名现象,尤其是赐姓现象,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而在隋唐五代时期,赐姓名现象达到了高峰。第二章介绍了隋朝的赐姓。隋朝国祚短暂,赐姓事例较少,仅仅有大义公主、杨义臣、卢太翼三例,但是这三例恰恰代表着对前朝宗室、对杨隋功臣子嗣的赐姓和尚士族的风气。第三章介绍了武德时期的赐姓名现象。武德时期,唐朝初建,朝堂不稳,外部势力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了武德时期赐姓对象多是手握重兵的诸侯、武将的特点。而关于史大奈、丙粲的赐姓则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对于功臣的褒奖。第四章介绍了武则天时期的赐姓名现象。武则天代唐为周,是唐前期的重大事件。为了报复上位之前的竞争者和反对他的李唐宗室,除了武力镇压之外武则天采取了赐恶姓的手段。而这一时期的许多赐姓名则是由于武则天的主观因素造成的,比如默啜、薛怀义、徐思文。由于武则天性别的原因,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女性的赐姓。另外,对于效忠于她的官员,武则天也从来不吝惜赐姓的手段。第五章介绍了唐朝对于异族的赐姓名情况。唐朝风气开放,国力强大,因而对于异族的吸引力大,因而唐朝对于异族的赐姓名较多。同时,对于异族的赐姓名还可以看出唐朝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边防状况,从而可以窥探唐朝当时的国力状况。第六章介绍了唐朝对于藩镇的赐姓名情况,尤其以河朔三镇为主。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关系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唐肃宗开始,到唐僖宗为止,历代皇帝对于藩镇都有赐姓或者赐名的记录,足见当时中央与藩镇赐姓名情况的频繁。从频繁的赐姓名中不难看到对于河朔三镇的赐姓名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甚至出现了主动要求赐姓、复姓的情况。从唐朝对于藩镇的赐姓名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唐朝国力的兴衰和对于藩镇的掌控力度。第七章介绍了五代时期收义子的风气。五代时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赐姓名现象频发,尤其是以唐为宗的后唐更是如此。在这个时期,收养义子蔚然成风,究其源头就是赐姓名的现象,而收养义子其实也是赐姓名的一种。结合当时盛行的斗将风气,可以对收养义子的原因作出分析。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K242;K2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隋唐五代赐姓名史料辑录与整理
    一、隋朝赐姓名材料辑录及整理
    二、唐朝赐姓名材料辑录及整理
    三、五代赐姓名材料辑录及整理
第二部分 隋唐五代赐姓名史料研究
    一、中国古代赐姓现象综述
        (一)赐姓滥觞——先秦时期的赐姓
        (二)赐姓初始——秦汉时期的赐姓
        (三)士族之下——三国魏晋时期的赐姓
        (四)胡汉融合——南北朝时期的赐姓
        (五)赐姓高潮——隋唐五代时期的赐姓
        (六)国姓羁縻——宋辽金时期赐姓
        (七)赐姓尾声——元明赐姓
    二、隋朝赐姓分析
    三、武德时期赐姓名情况分析
    四、武则天时期赐姓名情况分析
        (一)赐恶姓的蔓延
        (二)士族与皇权的缩影
        (三)赐武姓分析
            1、李唐宗室
            2、武氏功臣
            3、女性赐姓
    五、唐朝对异族的赐姓名情况分析
        (一)武德、贞观时期
        (二)中宗时期
        (三)玄宗时期
        (四)肃、代、宪宗时期
        (五)武宗时期
        (六)武宗以后
    六、唐朝对藩镇的赐姓名情况分析
    七、五代时期的义子风气
        (一)胡族因素的影响
        (二)构建势力集团的考虑
        (三)邀买笼络人心的手段
        (四)保护亲子的私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丰;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董永在;;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概述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吕海龙;;论“文”、“笔”优劣说的兴起与消歇——兼论刘知几的理论贡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胡辉;;闺门内外话休闲——以唐代女性日常生活为中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祁开龙;;论唐末五代南方士人群体的奢侈之风[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袁凤琴;;唐德宗与贞元诗风[J];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7 熊明;张丽萍;;论唐人小说中的节庆民俗意象及其文化审美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8 丁兆倩;;论析汉唐宋时期寡居妇女再嫁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9 李建华;;唐代古文运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陈艳玲;;略论无遮大会的传入及其变化——以萧梁、李唐为中心[J];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婧;洛阳与韩孟诗派[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程乐;唐代方镇使府僚佐与笔记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海军;隋唐时期荒政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怡;唐代汉族男子服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立增;论韩孟诗派的形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绍坚;神话-愿型批评理论之应用:以唐代小说与中国古代人鬼神仙观为例[D];厦门大学;2001年

8 郭爽;《酉阳杂俎》新词新义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介凡;论唐代文学观念与小说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73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73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