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道景观特征研究——以东陵御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8 08:54
清代继承前朝之制,始于谒陵之礼,并因统治者巡幸、行围等活动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御道体系。东陵御道是清帝恭谒遵化清东陵的主要跸行道路,是清代御道的最佳代表。清代御道具有"因时法宜通变"的选址特色,及鲜明的景观特色和时代特征,线路的变化反映了清代不同时期统治者谒陵出巡的特点与偏好,其独特的景观类型与景观特征是清代"君本"思想的展示,丰富的景观文化在其景观的转变和相关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体现,并由此形成了以游幸、悯农、思旧为主题的出巡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19,(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2苏州穹窿山景区乾隆御道??
产保护与旅游概念的兴??起,御道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景观元素成为诸多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点和空间框架(图2、3)。目前对于清??代御道景观的研究多为清帝出巡事宜,缺乏针对道路本??身景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在对御道景观源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和图档的挖掘,对清代御道景观??的文化源流、选址特色、景观特征和文化艺术等进行研??究。??一、清代御道与东陵御道??(一)清代御道景观源流??清代继承前朝之制,始于谒陵之礼,并因统治者巡??图2苏州穹窿山景区乾隆御道??图3北京古北口镇古御道景点??①(唐)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_??铺基本可以确定东陵御道的线路雏形(图5)。??(二)谒陵、巡幸与行围活动影响下的御道时空序??列发展??御道的修筑伴随着特定的出巡活动,以谒陵、巡幸??与行围为主,不同的活动对御道提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制定要求。东陵御道在不同时期几乎承载过所有出??巡活动,因而东陵御道的发展变迁反映出不同出巡需求??下整体清代御道时空序列营造过程中“因时法宜通变”??的选址特色。??空间序列:清帝谒陵是东陵御道的开端。《春明梦??录》载:“孝钦太后率宫眷赴东陵祭扫,仍名曰‘打??围’?”,可以看出谒陵与“打围”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联系。“打围”又称“行围”,指皇帝率众分翼入山林??围猎野兽,兴盛于康熙年间。事实上康熙大部分的谒陵??活动都是与行围共同进行的,受此影响该时期东陵御道??在驿铺线路过石门抵达汤泉行宫(康熙年间谒陵行宫)??后又向东延伸至三屯营,此后或沿洒河行围绕行返回汤??泉行宫,或出喜峰口行围迂回至热河行官(图6)。康熙??之后,清代皇帝行围减少,且多于南苑和木兰围场,东??陵恭谒后不再东行,此时汤泉行宫作为谒陵行宫显得过??于偏远,雍正年间改驻跸淋河仍由石门入东陵,乾隆九??年(1744年)敕修隆福寺于寺西设行宫,改由西峰口处??人东陵(图7)。乾隆好游幸名山,东陵御道北侧燕山一??脉连绵起伏,在其身为皇子扈谒东陵就已“盖蓄于目,??且沃于心矣”?|sl,在位期间于东陵御道沿线一带蓟州桃花??山、盘山,分置桃花寺行宫、盘山行宫、蟠龙山行宫,??再加上早先营建的丫髻山、汤山两处行宫作为其谒陵回??銮游幸驻跸之所,使东陵御道成为一条游幸之用的“风??景道”(图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狄村·狄仁杰·唐狄梁公碑[J]. 刘大寿. 文史月刊. 2004(02)
本文编号:3023672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遗产. 2019,(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2苏州穹窿山景区乾隆御道??
产保护与旅游概念的兴??起,御道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线性景观元素成为诸多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点和空间框架(图2、3)。目前对于清??代御道景观的研究多为清帝出巡事宜,缺乏针对道路本??身景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在对御道景观源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和图档的挖掘,对清代御道景观??的文化源流、选址特色、景观特征和文化艺术等进行研??究。??一、清代御道与东陵御道??(一)清代御道景观源流??清代继承前朝之制,始于谒陵之礼,并因统治者巡??图2苏州穹窿山景区乾隆御道??图3北京古北口镇古御道景点??①(唐)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_??铺基本可以确定东陵御道的线路雏形(图5)。??(二)谒陵、巡幸与行围活动影响下的御道时空序??列发展??御道的修筑伴随着特定的出巡活动,以谒陵、巡幸??与行围为主,不同的活动对御道提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制定要求。东陵御道在不同时期几乎承载过所有出??巡活动,因而东陵御道的发展变迁反映出不同出巡需求??下整体清代御道时空序列营造过程中“因时法宜通变”??的选址特色。??空间序列:清帝谒陵是东陵御道的开端。《春明梦??录》载:“孝钦太后率宫眷赴东陵祭扫,仍名曰‘打??围’?”,可以看出谒陵与“打围”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联系。“打围”又称“行围”,指皇帝率众分翼入山林??围猎野兽,兴盛于康熙年间。事实上康熙大部分的谒陵??活动都是与行围共同进行的,受此影响该时期东陵御道??在驿铺线路过石门抵达汤泉行宫(康熙年间谒陵行宫)??后又向东延伸至三屯营,此后或沿洒河行围绕行返回汤??泉行宫,或出喜峰口行围迂回至热河行官(图6)。康熙??之后,清代皇帝行围减少,且多于南苑和木兰围场,东??陵恭谒后不再东行,此时汤泉行宫作为谒陵行宫显得过??于偏远,雍正年间改驻跸淋河仍由石门入东陵,乾隆九??年(1744年)敕修隆福寺于寺西设行宫,改由西峰口处??人东陵(图7)。乾隆好游幸名山,东陵御道北侧燕山一??脉连绵起伏,在其身为皇子扈谒东陵就已“盖蓄于目,??且沃于心矣”?|sl,在位期间于东陵御道沿线一带蓟州桃花??山、盘山,分置桃花寺行宫、盘山行宫、蟠龙山行宫,??再加上早先营建的丫髻山、汤山两处行宫作为其谒陵回??銮游幸驻跸之所,使东陵御道成为一条游幸之用的“风??景道”(图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狄村·狄仁杰·唐狄梁公碑[J]. 刘大寿. 文史月刊. 2004(02)
本文编号:3023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2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