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0:14

  本文关键词: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考试官按职能分类,乡、会试在外提调、监临者称为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者称为内帘官。本文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的研究对象是内帘考试官,内帘官包括主考官与同考官,其中主考官的职责是命题、审定试卷等次、录取,以及将考试情形、录取名单一并上报朝廷;同考官的职责是负责阅卷,对主考官提供帮助。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明代考试官在不同时期选拔标准的变化,梳理科举条例中对乡、会试考试官出身、派遣方式、数额的具体规定。各省乡试考试官由地方自行选聘教职变化为由中央派遣京官主乡试;会试考试官由初期的翰林院各级官员担任演变为宣德、正统后以大学士担任。说明考试官选任的品级在不断提高。 第二部分为考试官的职责,,随着明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上对心学的推崇,使考生文字多靡浮不实,考试官通过在命题内容上依经据典,在所选程文上朴实典雅,以此引导科场行文风格恢复浑厚平实;当考试官自身文字浮华险怪之时,考生会受其影响,文章多离经叛道之言。明廷为了避免科场弊端,对考试官实行宣誓与回避制度。 第三部分为考试官与考生的关系:首先是考试官与考生科场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场中考试官对收受私利、权势亲属考生的照顾,二是考试官校文不公、搜检过度引发与考生的矛盾冲突。其次是考试官与考生科场外演变为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以李东阳与其门生为例,说明若座主廉洁清明,其下门生也多追随其质朴之风。
【关键词】:明代 考试官 文风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4
  • 一、 研究现状8-11
  • 二、 研究方法11-12
  • 三、 文章结构12-14
  • 第一章 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的历史演变14-20
  • 第一节 乡试考试官的选任与历史变化14-18
  • 一、 乡试主考官的选任变化14-17
  • 二、 乡试同考官的选任变化17-18
  • 第二节 会试考试官的选任与历史变化18-20
  • 一、 会试主考官的选任变化18
  • 二、 会试同考官的选任变化18-20
  • 第二章 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的职责20-32
  • 第一节 内帘官命题与阅卷职责20-26
  • 一、 明廷对主考官科场出题要求20-22
  • 二、 科举取士衡文标准的变化过程22-25
  • 三、 考试官对考生试卷的评阅25-26
  • 第二节 考试官对考生文风的影响26-29
  • 第三节 考试官的宣誓与回避制度29-32
  • 一、 宣誓29-30
  • 二、 回避30-32
  • 第三章 明代考试官与考生的关系32-42
  • 第一节 考试官对考生的徇私行为32-34
  • 一、 考试官对收受私利考生的照顾32-33
  • 二、 考试官对权势亲属考生的照顾33-34
  • 第二节 考试官与考生的矛盾与冲突34-37
  • 一、 针对“取士不公”的情况34-36
  • 二、 针对“搜检过度”的情况36-37
  • 第三节 考试官与考生的关系演变37-42
  • 一、 座主与门生关系的确立37-38
  • 二、 座主与门生关系的维系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后记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2 熊召政;;明朝的座主和门生[J];文史博览;2009年02期

3 王兴亚;明代官吏的回避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4 郭培贵;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5期

5 郭培贵;;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刘晓东;;晚明科场风变与士人科举心态的演变[J];求是学刊;2007年05期

7 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吴宣德;王红春;;明代会试试经考略[J];教育学报;2011年01期

9 李世愉;;清代科场回避述略[J];学习与探索;2007年05期

10 黄俊官,黄明光;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明代乡、会试考试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5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d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