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明清时期芍陂的占田与退垦

发布时间:2021-05-10 06:48
  芍陂占田问题由来已久,明清时期尤盛,通过介绍明清两代芍陂占田的基本情况,分析认为导致占田的原因包括人口增加、政策鼓励、管理机构变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并探讨官府、民间对占田问题所做出的应对措施以及双方的互动交流。通过对应对措施效果的分析,指出古代芍陂的水利管理因人而异,虽有治法,而无治人。清末《新议条约》的制定,是认识到芍陂水利管理弊病的根本在于"有治法而无治人"后的针对性措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文章来源】: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21(06)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盗湖为田”:明清时期的芍陂占田
    (一)明清时期芍陂占田概况
    (二)芍陂占田原因剖析
        1. 人口增加。
        2. 政策鼓励。
        3. 安丰县废。
        4. 地理环境。
二、“陂不可开”:官民互动下的退垦举措
    (一)官府主导的强力措施
    (二)民间自发的护陂行为
    (三)官民共治的水利制度
三、“有治法,无治人”:芍陂水利管理的困境
    (一)占田与退垦的反复
    (二)制度形成:“明定章程而又得贤者率之”
    (三)附论:民间信仰对芍陂占田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清时期芍陂的水事纠纷及其治理[J]. 张崇旺.  中国农史. 2015(02)
[2]历史时期芍陂水源变迁的初步考察[J]. 陈业新.  安徽史学. 2013(06)
[3]明清时期芍陂的占垦问题与社会应对[J]. 李松.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4]清代江南乡村的水利兴替与环境变化——以平湖横桥堰为中心[J]. 冯贤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3)



本文编号:3178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178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