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1-05-19 09:38
  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5(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以教为治”的思想渊源
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
三、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实践
四、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在云南大学的演讲记录[J]. 葛兆光.  思想战线. 2017(06)
[2]论循吏与时代精神[J]. 彭新武.  政治学研究. 2015(05)
[3]论汉代循吏群体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J]. 刘敏.  湖湘论坛. 2014(02)
[4]在文化与政治之间——西汉循吏治政策略的意识形态意义[J]. 黄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2)
[5]汉代循吏的治民原则、措施及其实施效果[J]. 杨静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6]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J]. 阎步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2)



本文编号:3195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195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