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
发布时间:2021-07-15 08:55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伟人的科学家,其鸿篇臣著《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自从《徐霞客游记》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一门新的学问——徐学,并且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 近年来,徐学研究呈现了新的特点,就是从多方面、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徐学固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种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徐学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徐学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现在,生态学是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却极少有人论述徐霞客在我国传统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地位,尤其关于徐霞客的生态思想与践行,这是徐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有的学者从旅游学、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有所提及,但未作全面、系统阐述。 本文以历史文献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尝试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徐霞客对生态学的贡献,总结徐霞客的生态成就,以求开辟徐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传统生态学建设。 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徐霞客的学术道路,继而探究他对各地生态状况的考察,这类考察活动...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一、徐霞客的学术道路
(一) 读万卷书
(二) 行万里路
二、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一) 森林资源
(二) 水土资源
(三) 野生动物资源
(四) 湖泊资源
第二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认识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一) 气候
(二) 纬度
(三) 地形
(四) 灾害
二、人为因素的干扰
(一) 官府
(二) 百姓
(三) 僧人与游客
第三章 徐霞客的生态观
一、理性的自然观
二、务实的地名观
三、伦理的山水观
(一) 寻山(?)访友
(二) 由天而人
(三) 整体的链接观
第四章 徐霞客倡导的生态保护举措和方法
一、舆论监督
二、法律保护
三、改造传统手工业
(一) 矿冶业
(二) 造纸业
(三) 烧石业
四、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五、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J]. 邹逸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2]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J]. 杨载田,王鹏. 中国农史. 2001(03)
[3]试论《徐霞客游记》的民俗学价值[J]. 戈春源. 铁道师院学报. 1999(02)
[4]徐霞客与风景科学[J]. 谢凝高. 中国园林. 1997(04)
[5]略论徐霞客与地方志[J]. 周如汉. 中国地方志. 1996(Z1)
[6]论徐霞客写于云南的诗[J]. 卢永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7]对《徐霞客游记》中戊寅(1638年)滇中超长雨期的初步研究[J]. 于希贤. 地理研究. 1995(04)
[8]论洞穴美──《徐霞客游记》研究[J]. 夏咸淳. 天府新论. 1995(05)
[9]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J]. 邓辉,朱竞海,李新峰. 地理研究. 1995(01)
[10]徐霞客与佛教[J]. 陈友康. 云南学术探索. 1995(01)
本文编号:3285396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一、徐霞客的学术道路
(一) 读万卷书
(二) 行万里路
二、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一) 森林资源
(二) 水土资源
(三) 野生动物资源
(四) 湖泊资源
第二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认识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一) 气候
(二) 纬度
(三) 地形
(四) 灾害
二、人为因素的干扰
(一) 官府
(二) 百姓
(三) 僧人与游客
第三章 徐霞客的生态观
一、理性的自然观
二、务实的地名观
三、伦理的山水观
(一) 寻山(?)访友
(二) 由天而人
(三) 整体的链接观
第四章 徐霞客倡导的生态保护举措和方法
一、舆论监督
二、法律保护
三、改造传统手工业
(一) 矿冶业
(二) 造纸业
(三) 烧石业
四、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五、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J]. 邹逸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2]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J]. 杨载田,王鹏. 中国农史. 2001(03)
[3]试论《徐霞客游记》的民俗学价值[J]. 戈春源. 铁道师院学报. 1999(02)
[4]徐霞客与风景科学[J]. 谢凝高. 中国园林. 1997(04)
[5]略论徐霞客与地方志[J]. 周如汉. 中国地方志. 1996(Z1)
[6]论徐霞客写于云南的诗[J]. 卢永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1)
[7]对《徐霞客游记》中戊寅(1638年)滇中超长雨期的初步研究[J]. 于希贤. 地理研究. 1995(04)
[8]论洞穴美──《徐霞客游记》研究[J]. 夏咸淳. 天府新论. 1995(05)
[9]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J]. 邓辉,朱竞海,李新峰. 地理研究. 1995(01)
[10]徐霞客与佛教[J]. 陈友康. 云南学术探索. 1995(01)
本文编号:3285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2853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