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05:42
北宋东京城,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其城市布局,既受“象天设都”、勘舆学这些规划思想的影响,又受历史、地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 北宋东京由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重城垣组成,将中国古代“内城外廓”的城池结构发展到极致。宋外城周长48里233步,作为拱卫京师的首道屏障,筑有瓮城、马面、战棚等防御设施,是北宋“守内虚外”国策的重要体现。文章对有关宋外城的考古资料予以解说,并探讨了外城门与拐子城的形制等问题。宋内城,周长20里155步,为京师开封的第二道屏障,并对城市内部空间具有分隔与界定的作用。对于宋皇宫,文章一反“宋皇宫一城五里说”、“宋无宫城说”、“宋皇城七里说”、“宋皇宫加延福宫九里说”等观点,认为宋皇宫分为皇宫二城,皇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宫城周长五里,前者从东、南、两三面环卫后者。宋皇、宫二城的范围,与古人视“九五”为尊位有关。《周易·乾卦》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的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象征等级之最,不可僭越。 宋东京城内,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是各地贡赋物质漕运京师的通道,被视作东京的生命线。尤其是...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影响北宋东京布局的因素
一、“象天设都”思想
二、勘舆学
三、历史因素
四、地理因素
第二章 城池结构
一、外城
二、内城
三、皇宫二城
第三章 水系
一、汴河
二、蔡河
三、五丈河
四、金水河
第四章 街道
一、街道框架
二、“侵街”现象
三、街道景观
四、街道对景
第五章 厢坊
一、厢坊制的形成
二、厢坊布局
三、人口梯度
第六章 空间片区
一、政治空间
二、礼制空间
三、皇家园林
四、禁军营地
五、宗教空间
六、教育空间
七、商业空间
八、官营作坊
九、娱乐空间
第七章 空间的扩展
一、平面的扩展
二、立体的扩展
三、天际线
第八章 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及其他布局图勘误
一、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
二、古今中外北宋东京布局图勘误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J]. 王鲁民,张帆. 华中建筑. 2003(04)
[2]宋词汴京意象论[J]. 翦伯象. 求索. 2003(02)
[3]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兼论都市流动人口[J]. 宁欣. 中国史研究. 2002(03)
[4]开封历代皇宫沿革与北宋东京皇城范围新考[J]. 张劲. 史学月刊. 2002(07)
[5]宋人的出行风俗[J]. 徐吉军. 民俗研究. 2002(02)
[6]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J]. 宁欣. 中国文化研究. 2002(02)
[7]城市景观的生命线——景观的市民性[J]. 白友涛. 科技与经济. 2002(01)
[8]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 王鲁民,韦峰. 城市规划汇刊. 2002(02)
[9]略论北宋东京的百戏[J]. 范沛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0]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J]. 张驭寰. 建筑学报. 2000(09)
本文编号:3335571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影响北宋东京布局的因素
一、“象天设都”思想
二、勘舆学
三、历史因素
四、地理因素
第二章 城池结构
一、外城
二、内城
三、皇宫二城
第三章 水系
一、汴河
二、蔡河
三、五丈河
四、金水河
第四章 街道
一、街道框架
二、“侵街”现象
三、街道景观
四、街道对景
第五章 厢坊
一、厢坊制的形成
二、厢坊布局
三、人口梯度
第六章 空间片区
一、政治空间
二、礼制空间
三、皇家园林
四、禁军营地
五、宗教空间
六、教育空间
七、商业空间
八、官营作坊
九、娱乐空间
第七章 空间的扩展
一、平面的扩展
二、立体的扩展
三、天际线
第八章 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及其他布局图勘误
一、北宋东京布局示意图
二、古今中外北宋东京布局图勘误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J]. 王鲁民,张帆. 华中建筑. 2003(04)
[2]宋词汴京意象论[J]. 翦伯象. 求索. 2003(02)
[3]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兼论都市流动人口[J]. 宁欣. 中国史研究. 2002(03)
[4]开封历代皇宫沿革与北宋东京皇城范围新考[J]. 张劲. 史学月刊. 2002(07)
[5]宋人的出行风俗[J]. 徐吉军. 民俗研究. 2002(02)
[6]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J]. 宁欣. 中国文化研究. 2002(02)
[7]城市景观的生命线——景观的市民性[J]. 白友涛. 科技与经济. 2002(01)
[8]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 王鲁民,韦峰. 城市规划汇刊. 2002(02)
[9]略论北宋东京的百戏[J]. 范沛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0]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J]. 张驭寰. 建筑学报. 2000(09)
本文编号:3335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33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