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7:09
本文关键词: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全面占有汉代自然灾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一是通过对灾害的整体 研究和个案考察,探讨了其总体特征、发展趋势和发生原因,以及一些防灾救灾的策略 措施,这对我们现在进行灾害预测,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减灾的战略性措施无疑可以 提供一定的历史线索和历史借鉴;二是把西汉自然灾害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 考察,从而在新的层面上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审视和认识。论文“导言”提出全文 主旨,然后分上篇、中篇(上)、中篇(下)和下篇分别论之。 上篇对汉代自然灾害进行群体研究,首先对灾害的资料来源、记录特征和可靠性 程度作了扼要分析,然后分两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依据灾害自身特点和发生状况, 把汉代自然灾害分为几个历史阶段,从而揭示了两汉灾害发生演变的总体趋势和阶段 性特征。把西汉灾害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东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认为西汉自然 灾害经历了两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明显地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而东汉灾害从 总体来说一直处于高频次发生状态之中,时间长,受灾面广,灾情重,群发明显,但不如 西汉那样明显地呈周期性波动。第二部分通过综合考察,认为汉代灾害有如下几大特 征或内在联系:①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其发生分布的差异性;②区域分布的广泛性与 区域差异性;③灾害发生持续时间长;④发生频率高;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③灾情严 重;①灾害连锁效应显著;③灾害群发典型;③黄河水患是其一大时代特征。 中篇(上)对汉代自然灾害进行个案考察,考论各灾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自的特 殊性,揭示了各灾种的基本状况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震灾是群害之首。西汉震 灾列位第二,春季发生率较高,灾区集中在今关中、西北及山东地区。东汉震灾最为频 繁,重灾区集中在凉州地区。汉代震灾频繁(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原因主要与中国特 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及地壳运动活跃有关。汉代旱灾主要集中于夏季,重灾区在 经济文化发达的关中、关东之地,旱蝗并发、水旱交替成灾是其主要特征。从总体趋势 来看,西汉旱灾有两个高峰期,东汉除安帝时特别集中外,其余时段分布相对均匀。汉 代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黄河水患是西汉的最大隐患,暴雨或淫雨成灾是东汉水 灾的显著特征。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西汉水灾集中在两个阶段,而东汉水灾从和帝 时开始急剧上升,安帝以后,水灾超过旱灾,成为东汉中后期为患最大的气候灾害。汉 代蝗灾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尤以夏季为最,灾区主要集中在 今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山西一带,最远达甘肃敦煌。蝗灾具有如下特征:蝗虫具有 运动性,灾区波及面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蝗虫具有群集性,往往出现群飞蔽野的大规 模成灾情况,甚至引发人相食的大饥荒;蝗灾群发显著;旱、蝗并发、交替为虐。汉代风 灾主要发生在夏季,灾区主要在京师及司隶部,,其次是徐、扬、豫诸州,其显著特征是风 力大,危害性强。汉代雹灾集中于夏季,分布广泛,基本遍及全国。其特征是:雹体巨 大,奇形怪状,为害极大;经常有风灾伴生,加重了灾情;具有群发性。汉代疫灾在时间 分布上很不均衡,总体趋势是王朝末年疫灾较前期为多,乱世较治世为多;在空间地理 分布上,从总体来看,疫灾高发区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其特点是:从自然条件而言,暑 热、酷寒、大旱、蝗灾、饥谨和大水,或为疫灾极其重要的诱因,或与疫灾相伴而行;从社 会条件而言,战争和社会动乱是造成大疫流行的重要人文因素。 中篇(下)探讨了汉代自然灾害的成因。第一部分文章以历史文献记录为依据,考 论汉代气候状况,认为两汉时期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初步把西汉时期称为气候的 异常波动时期,把东汉时期称为气候的寒冷时期。西汉气候的变动,大致经历了由温 暖——寒冷——温暖——寒冷——温暖——寒冷的发展轨迹,异常波动非常明显,但 总体走向趋于寒冷;整个东汉时期,则为气候的寒冷时代,东汉晚期,气候寒冷达到了 峻绝酷烈的程度。第二部分以科学研究成果和历史事实为依据,认为气候的异常波动 和寒冷(低温)是汉代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部分指出影响汉代 灾害频繁发生还有地理条件和人文因素等其他原因。 下篇探讨汉代自然灾害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对汉代救荒对策 作了概略性的论述,有灾前预防、灾时抗御、灾时赈济和灾后补救、恢复家园与生产诸 措施,其中有些至今仍有重大借鉴意义或被沿袭使用着。第二部分从自然灾害的角度 出发,认为自然灾害的多寡轻重是以农立国的西汉王朝盛衰存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西 汉时期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波动与王朝的兴衰存亡沿着完全相同的轨迹向前运动发展; 史家盛誉的“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均处于自然灾害的低发期、低谷期,而武帝末年 的经济衰退和新莽政权的迅速败亡均处于自然灾害恶性发展期、高峰期。新莽政权是 在天灾、人祸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关键词】:汉代 自然灾害 总体特征 成因 王朝兴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34;X4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关键词>4-5
- <英文摘要>5
- <英文关键词>5-7
- 导言7
- 上篇 汉代自然灾害的群体研究7-19
- 一、汉代自然灾害的阶段划分8-13
- 二、汉代自然灾害的总体特征13-19
- 中篇(上)汉代自然灾害的个案考察19-30
- 一、震灾19-21
- 二、旱灾21-22
- 三、水灾22-23
- 四、蝗(螟)灾23-25
- 五、风灾25-26
- 六、雹灾26-27
- 七、疫灾27-30
- 中篇(下) 汉代自然灾害成因初论30-36
- 一、两汉时期气候之变迁30-34
- 二、气候变迁与汉代自然灾害34-36
- 三、地理条件、人文因素与汉代自然灾害36
- 下篇 汉代自然灾害与汉代社会36-52
- 一、汉代救荒对策论略36-40
- 二、自然灾害与西汉王朝的兴衰40-52
- 结语52-54
- 致谢54-55
- <引文>55-5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正林;;中国古代三种考试制度变迁之动力探究——基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李欣;;利之所倚,患之所伏——试论西汉中后期的水利与水患[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敏捷;明清广东地震灾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悦;两汉灾异奏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郁高强;秦汉水旱灾害及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蔡文娟;历史时期以来关中地区寒冻灾害与寒冷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双叶;明代地震与灾后救助[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5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