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答兰不剌”

发布时间:2017-07-13 13:26

  本文关键词:释“答兰不剌”


  更多相关文章: 纳钵 周伯琦 四时捺钵 纳拔 杨允孚 百眼泉 蒙古语 德兴府 世祖 呼鹰台


【摘要】:正"纳钵"(或译作捺钵、纳拔等)一词源自契丹语,本义为行宫、行帐,指契丹四时捺钵制度下的皇帝四季营地。金元以后,改指皇帝出行途中之顿宿所。~①元朝亦有类似的游猎习俗,主要表现为两都巡幸体制。凡两都巡幸或柳林飞放,皆于途中置纳钵。杨允孚释其名日:"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谓之纳宝,又名纳钵。"~②又周伯琦亦云:"国语日纳钵者,犹汉言宿顿所也。"~③因两都巡幸制是元朝政治史上的一大关节,纳钵问题与历朝皇帝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纳钵;周伯琦;四时捺钵;纳拔;杨允孚;百眼泉;蒙古语;德兴府;世祖;呼鹰台;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北族王朝的政治文化特征——以辽金为中心”(项目号13JJD770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7;H134
【正文快照】: “纳钵”(或译作捺钵、纳拔等)一词源自契丹语,本义为行宫、行帐,指契丹四时捺钵制度下的皇帝四季营地。金元以后,改指皇帝出行途中之顿宿所。①元朝亦有类似的游猎习俗,主要表现为两都巡幸体制。凡两都巡幸或柳林飞放,皆于途中置纳钵。杨允孚释其名曰:“凡车驾行幸,宿顿之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美彪;;林州宝严寺八思巴字圣旨碑译释[J];考古;1995年04期

2 照那斯图,,胡海帆;林县宝严寺两道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J];民族语文;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景勇;李飞;;基于图腾崇拜视角的先秦时期的生态意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2 李凤,吴庆亮;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晶;;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4 都宁;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干扰与交际移情[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S2期

5 章辉;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6 唐雪凝,丁建川;典故词语的文化内涵[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2期

7 杨明;熊湘华;;“副+副”组合再议[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颜洽茂;王浩垒;;汉语动词“遮”掩饰义的产生及其词义系统的演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邱宇;刘秀慧;;汉初诏令与《淮南子》思想兼容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刘兴均;;说“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同海;;汉画“鱼车图”再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理想;;试论《生理新语》中恽铁樵的重视人体“救济功能”思想[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4 李万康;;北京故宫藏《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与风格[A];美术学研究(第1辑)[C];2011年

5 惠宏;;《回回药方》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第二十三次全国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刘悦;药性起源与“四气”药理说嬗变的医史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连朝霞;“老”=“old”?-“老”字的标记性及其中英文社会认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芳苹;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夏莹;沈阳西塔地区朝汉双语状况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贾攀;开封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崔柳;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评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曲超;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上海长春两地楼盘名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邱宏伟;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3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4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