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良与汉代政治
发布时间:2017-07-13 15:26
本文关键词:举贤良与汉代政治
【摘要】:本文以汉代史书、简牍资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汉代贤良选举进行了全面考察,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贤良选举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以及贤良与汉代政治的相互影响。 首先探讨了贤良选举及其演变。通过对“举贤良”的定义和贤良举目的探讨,作者提出狭义的贤良选举是一项以贤良、方正、直言为主要举目的选举制度,而汉代的文学选举与贤良选举是两个不同的选举途径。作者着重分析了汉代贤良选举的阶段性特征,认为贤良选举是汉代政治发展的产物,经历了文帝时期的创制、武帝和昭宣时期的完善、西汉后期的因袭、以及东汉时期的发展和衰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从充满活力的繁荣鼎盛到危机四伏的衰落末世的历史过程。作者还考察了两汉贤良的家世、资历和任用,提出贤良的家世以官贵和儒生为主,资历以在职官吏和故官为主,任用的主体情况同举孝廉基本一致,体现出不拘一格的用人形式和重视能力和资历的用人特点。 其次,作者探讨了贤良选举的程序与贤良对策。作者认为贤良选举的原因中包含着巩固皇权和整顿吏治的政治动因;举主构成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形势的变迁,同时举主负有推荐、察知的职责,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存在恩遇的关系;作者还初步探讨了贤良对策的机构和形式,提出贤良对策是汉代政治的一个缩影。 最后,作者探讨了贤良对汉代政治的影响。作者认为作为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特科,贤良选举囊括了政治咨询与考试选官等人才选用的理论,为汉代政坛提供了众多的政治人才。汉代贤良以其鲜明的政治形象,在汉代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政治的发展。 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贤良选举的局限性,,认为贤良选举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愿,贤良的构成不具备社会普遍性,选举中存在“选举不实”的现象,这些选举痼疾制约了贤良选举的发展,作为前车之鉴,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举贤良 汉代 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9
- 第一章 贤良选举及其演变9-32
- 一、 “举贤良”释义9-12
- 二、 “贤良文学”与“贤良方正”12-22
- 三、 贤良选举的阶段性特征22-28
- 四、 两汉贤良的家世、资历和任用28-32
- 第二章 贤良选举的程序与贤良对策32-53
- 一、 举贤良的类型33-38
- 二、 举主构成及其责任38-45
- 三、 贤良对策的机构、形式与对策内容45-53
- 第三章 贤良与汉代政治53-71
- 一、 贤良的政治形象53-57
- 二、 贤良在两汉政治演变中的作为57-67
- 1 、晁错和汉初的无为与有为57-59
- 2 、“天人三策”与儒学的独尊59-61
- 3 、盐铁论辩与昭宣中兴61-64
- 4 、东汉贤良与外戚、宦官势力的抗争64-67
- 三、 贤良与政治制度的改革67-69
- 四、 贤良的政治评价69-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表一76-78
- 附表二78-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庆平;董仲舒对策年代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高福顺;论昭宣时期的拨乱反正政策[J];长白学刊;2003年02期
3 马倩如;良将烈妻 千古留名——东汉皇甫规及其妻事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03期
4 孙家洲;谷永政论及其“党附王氏”平议[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5 范学辉;从公孙弘看汉代齐学与墨学的融合[J];管子学刊;1996年04期
6 陈蔚松;;西汉文学察举考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7 孟祥才,范学辉;从公孙弘看汉初儒墨的融合[J];孔子研究;1996年01期
8 陈其泰;董仲舒与今文公羊学说体系的形成[J];孔子研究;1998年01期
9 袁礼华;汉举贤良与贤良对策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许辉;再论桑弘羊与盐铁会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本文编号:537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3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