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前期四川的摊丁入亩

发布时间:2017-07-14 04:15

  本文关键词:论清朝前期四川的摊丁入亩


  更多相关文章: 摊丁入亩 移民入川 土地清丈 以粮载丁


【摘要】: “摊丁入亩”或曰“地丁合一”,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重要变革,它集中体现了赋役制度自身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占有不均的发展,劳动者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减弱,使封建政府不得不在赋役征收中将赋与役的比重关系逐渐转向田亩,最后完全归并于田亩。摊丁入亩,就是赋役制度在这一历史演变中的最后归结。它的特点在于,将人丁的负担——丁役及其折色丁银,摊派入田地之中,使之与赋税一元化。本文论述这一制度在清朝前期在四川的实施情况。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四川摊丁入亩的历史背景,它是在清初政府在全国范围进行赋役调整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清初统治者对赋役制度的整顿,一方面简明赋役条款和程序,继续推行一条鞭法;另一方面在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固定丁额开始,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丁银制度进行改革;对丁银制度改革的终结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之中。 第二部分,介绍四川摊丁入亩的情况。首先,从不同时间四川摊丁入亩的情况,可以看出四川的摊丁入亩是怎样从局部地区一步步走向全省摊丁的历程;其次,四川因为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摊丁过程采取的是以粮载丁,按州县计摊的方式;再次,在摊丁过程中,为了让摊丁入亩更好的实现均平赋役的目的,又在实施中综合各个州县情况对科则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部分,阐述摊丁入亩对四川的意义。首先,摊丁入亩对四川在清初的经济恢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通过摊丁入亩与移民入川的关系,阐明其对移民入川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摊丁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综上可以看出,摊丁入亩对四川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 本文希望通过对四川摊丁入亩的情况展示,从一个方面加深对清初摊丁入亩政策的理解。
【关键词】:摊丁入亩 移民入川 土地清丈 以粮载丁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3
  • 第一章 历史背景——清初的赋役调整13-35
  • 第一节 沿袭明制13-21
  • 第二节 固定丁额21-28
  • 第三节 摊丁入亩28-35
  • 第二章 摊丁情况——历程、方式及调整35-48
  • 第一节 摊丁历程35-36
  • 第二节 摊丁方式36-43
  • 第三节 科则调整43-48
  • 第三章 产生影响——利中有弊,利大于弊48-58
  • 第一节 摊丁与经济恢复48-54
  • 第二节 摊丁与移民入川54-55
  • 第三节 产生的新矛盾55-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7
  • 后记67-68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平;论清代赋役制度的定额化特点[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樊树志;“摊丁入地”的由来与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史志宏;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人地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孙海泉;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5 王瑞平;“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方光禄;再谈“摊丁入亩”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徽州族谱资料为中心[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刘彦波;论清代的摊丁入地与地方基层组织的变迁[J];江汉论坛;2005年09期

8 王丽;山西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初探[J];晋阳学刊;2004年03期

9 朱金甫;论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J];历史档案;1982年04期

10 史志宏;山西摊丁入地若干问题辨析[J];历史档案;1984年03期



本文编号:539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39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