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由场升县问题试释——以宣歙、江西、福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7-07-14 05:21

  本文关键词:唐宋之际由场升县问题试释——以宣歙、江西、福建为中心


  更多相关文章: 唐宋之际 由场升县 宣歙 江西 福建


【摘要】:新县增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表现,通过考察基层政区——县的置废增减,可以进一步分析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等诸多微观层面的复杂变化,并可由此探讨行政建制调整与朝廷地方控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南方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而此一漫长的开发进程所引发的地方剧变则要回溯到唐五代时期。爬梳史料可以发现,中晚唐时期江南地区尤其是宣歙、江西、福建三地,县级政区内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县辖乡的数目普遍增加,这虽然可以视作地方深度开发的具体表现,但却并未直接诱发新县激增高峰的到来,而矿场、税场等形态的场却得以长足发展。至五代十国时期,场的成熟与逐渐壮大配合移民聚集、户口增加、经济开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催生提升行政层级的现实需求,促成由场升县现象的大量涌现。因此,中晚唐时期场的发展是五代十国新县激增的萌芽,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和发展模式可以展现唐宋之际新县增置的时代特色,从而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唐宋之际 由场升县 宣歙 江西 福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前后期州县置废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12CZS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2;K244
【正文快照】: 唐代县之下通常有乡、镇、监、场、市、店等形态,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此不赘述。中晚唐时期,不同地域增置县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于江南地区而言,由于安史乱后移民南下、人口增长、经济开发等原因,增置县邑当更具动力。因此,笔者将关注焦点集中于江南财赋重地,而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修明;唐代县令考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萧高洪;唐五代北人迁赣及其社会效果[J];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3 黄盛璋;;唐代户口的分布与变迁[J];历史研究;1980年06期

4 韩f;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5 鲁西奇;;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J];学术月刊;2010年05期

6 山根直生;唐朝军政统治的终局与五代十国割据的开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贾志刚;;唐代地方长吏的交接替代[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谈莉;;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李晖;“爱民如子,尤恤茕独”——唐贤官才子灩信陵史实钩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林虹;试论白居易的妇女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方胜;;晚唐诗人曹松生平事迹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马华阳;;宋代粮食作物种植的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佳佳;;论杜佑对于管子经济思想的继承[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中国古代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探微——以宋代东京城和巴蜀地区城镇防卫体系空间绩效分析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王辉;;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古代江南建筑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6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7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8 池子华;;存同求异:近代江南淮北社会文化的比较观[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巫允明;;华夏文化对美洲印第安人古代文明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初探[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继成;走向南宋:“贺周”词与北宋后期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J];历史研究;1961年06期

2 高敏;魏晋南朝“送故”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3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4期

4 秦闻一;宋以前官吏任期制度述论[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5 陈明光;论唐代方镇“进奉”[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如雷;;门阀士族兴衰的根本原因及士族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A];唐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勇,刘秀兰;唐后期长江下游户口考[J];中国史研究;1997年04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539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39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3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