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李陵诗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李陵与李陵诗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陵 李陵诗歌 别离诗 人物原型 别离主题 知音主题 审美视角
【摘要】: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武将,他因战场失利、投降匈奴的经历,成为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李陵诗歌是五言诗中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些诗歌因李陵的历史经历和诗歌文本的数量及内容的复杂,引起了千百年来学术界对诗歌作者真伪的论争。由于受长期以来对作者真伪论争的影响,学术界忽视了对诗歌文本艺术成就的探索。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李陵其人的历史研究史和李陵诗文的文学研究史的梳理,说明李陵其人与诗歌文本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已经被后世文人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内涵。无论李陵是否是真正的作者,二者的结合都已经在文学上的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一味局限于作者论争意义并不大,而是应对作品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第二章,着重对历史上的李陵如何转化为文学艺术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历史人物的艺术重塑,透视出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感性审美视角。李陵独特的个性及其人生遭际引发了历代文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们对李陵颇多同情赞叹之语,对李陵人生的关注,实际是对个体人生命运的关照。本文第三章,重点是对李陵诗歌的别离特色的审美分析。通过对李陵诗歌艺术流变的分析,说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李陵诗歌的关注。以《文选》李陵《与苏武三首》为例,分析离别诗歌在语言、情境意象选择及情感表达上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李陵别离诗因而成为后世文人模写的范本,对后世离别诗的创作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第四章,在李陵人物和李陵别离诗的历史结合的前提下,对李陵人物的原型形象和离别、知音的主题进行分析。二者的结合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李陵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别离诗歌的价值,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们内心的感伤、脆弱和对人生孤独、悲愁的审美体验。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李陵及李陵诗文研究状况综述 第一节 李陵其人的历史研究综述 第二节 李陵诗文的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章 历史上的李陵和文学中的李陵 第一节 历史人物的艺术重塑 第二节 李陵命运遭际的人生思考 第三章 李陵诗歌的特点及其艺术流变 第一节 诗歌的流变与真伪分途 第二节 离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文学范本的形成 第四章 文学中的李陵与李陵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李陵形象的文学原型意义 第二节 李陵诗歌的情感主题
【关键词】:李陵 李陵诗歌 别离诗 人物原型 别离主题 知音主题 审美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34.1;I207.22
【目录】:
- 前言7-8
- 第一章 李陵及李陵诗文研究状况综述8-20
- 第一节 李陵其人的历史研究综述8-12
- 第二节 李陵诗文的文学研究综述12-20
- 第二章 历史上的李陵和文学中的李陵20-31
- 第一节 历史人物的艺术重塑20-23
- 第二节 李陵命运遭际的人生思考23-31
- 第三章 李陵诗歌的特点及其艺术流变31-43
- 第一节 诗歌的流变与真伪分途31-35
- 第二节 离别诗的艺术特色35-40
- 第三节 文学范本的形成40-43
- 第四章 文学中的李陵与李陵诗歌的审美价值43-53
- 第一节 李陵形象的文学原型意义43-48
- 第二节 李陵诗歌的情感主题48-53
- 参考文献53-54
- 后记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方向红;;命意宏博 气贯一篇——论司马相如辞赋的气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邱绪胜;;墨家:显学的式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王丹;;先唐哀诔之明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刘嘉伟;丛国巍;;^褪枰庀筇轿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慧珏;;新闻点评的异化: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的相互介入及其方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龚奎林;;一个水做的宿命论者——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蒋红斌;;事物的外部因素与设计的创造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薛航;;神话传说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价值[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6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修红;史胜翠;;汉代民间艺术赞助问题思考——以鲁西南汉画艺术为例[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建勋;;楚辞与七言诗[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人的独立人格意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婷婷;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熊志敏;海派语境中施蛰存小说创作突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3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4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