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对巴蜀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对其统一六国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3 09:31

  本文关键词:秦对巴蜀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对其统一六国中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巴蜀 农业 经济开发


【摘要】: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国家统一的趋势愈来愈明显。诸侯国们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变法图强,使生产力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封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确立,经济基础的作用凸现,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此时各国的实力出现了一个此消彼长的状况,秦的实力逐渐强盛,而魏、赵两国虽在变法和军事改革中一度强盛,却如昙花一现,在大国战争的夹缝中被逐渐削弱。齐、楚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尤其是楚国,与秦接壤,占地广阔,人口众多,是当时秦进行兼并战争的劲敌,所以控制巴蜀,在地域上钳制和削弱楚国,是秦在兼并过程中作出的最明智的决策。 相比之下,秦在经济上的变革比较彻底,在地域上除过旧有的甘肃一带还继承和发展了周人的关中农区,除此之外,攻占巴蜀、开发巴蜀地区农业,使得秦拥有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环境。秦通过向巴蜀地区移民、修筑著名的都江堰,改善了成都平原自从农业开发伊始以来长期存在的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巴蜀地区农业获得飞速发展。有了这些保证,到战国后期时,秦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其他六国,这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外,自古以来巴蜀人民就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巴蜀地区为秦的兼并战争也提供了一定的兵源。 攻取巴蜀,以巴蜀为根据地统一全国,是秦的创举,同时也被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很多统治者所采用,所以秦灭巴蜀而统一全国,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 巴蜀 农业 经济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329;K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研究秦对巴蜀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意义7-8
  • 二、战国时期秦及巴蜀经济的研究现状8-9
  • 三、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方法9-11
  • 第一章、古代巴蜀的地域区划、自然地理状况及秦灭巴蜀之前列国的形势11-19
  • 1.1 古代巴蜀的地域区划11-12
  • 1.2 古代巴蜀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12-14
  • 1.3 秦并巴蜀之前列国形势14-19
  • 第二章、秦并巴蜀之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及攻占巴蜀的历史过程19-31
  • 2.1 秦并巴蜀之前秦的农业经济状况19-22
  • 2.1.1 早期秦在甘肃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状况19-20
  • 2.1.2 秦在关中地区的势力扩展及生产力发展状况20-22
  • 2.2 秦攻占巴蜀农区的历史过程22-31
  • 2.2.1 秦攻占巴蜀之前双方关系22-23
  • 2.2.2 攻占巴蜀前双方实力及秦吞并巴蜀的历史过程23-25
  • 2.2.3 秦对巴蜀的管辖与统治25-31
  • 第三章、秦对巴蜀的农业经济开发31-48
  • 3.1 巴蜀早期农业发展状况31-35
  • 3.1.1 新石器时代巴蜀农业文化的雏形31-32
  • 3.1.2 蚕丛氏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发展状况32
  • 3.1.3 鱼凫氏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发展状况32-34
  • 3.1.4 望帝杜宇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发展状况34-35
  • 3.1.5 开明氏统治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发展状况35
  • 3.2 秦对巴蜀地区的移民35-38
  • 3.2.1 青川郝家坪墓地36-37
  • 3.2.2 成都龙泉驿秦人墓37-38
  • 3.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38-42
  • 3.3.1 都江堰工程的构造39-41
  • 3.3.2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和意义41-42
  • 3.4 秦在巴蜀地区实施的农业政策42-48
  • 3.4.1 修订为田律,开阡陌42-45
  • 3.4.2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45-48
  • 第四章、 秦经营巴蜀农业取得的成就48-55
  • 4.1 农田面积增加48
  • 4.2 粮食产量提高48-50
  • 4.3 农作物种类的增加和耕作技术的进步50-51
  • 4.4 农业人口的增加51-53
  • 4.5 牧、副、渔业的发展53-55
  • 第五章、秦对巴蜀的经济开发对其统一全国的影响55-58
  • 5.1 秦灭楚55-56
  • 5.2 秦对其他各国的征伐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倩;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董奇;巴蜀建筑史——秦汉时期[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13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13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