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6:18

  本文关键词:秦汉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秦汉时期 社会保障 实施对象 实施主体 法律化和程序化


【摘要】: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措施对后世均有深刻影响。本文从社会保障角度对秦汉社会进行了探析,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源于先秦,大致经历了秦、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四个阶段;当时涉及的社会保障对象已经比较全面,其中老人、妇女和贫民由于群体庞大而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实施主体的双轨制,实施过程的法律化、程序化,道德作为显性维持因素是秦汉社会保障的特点。
【关键词】:秦汉时期 社会保障 实施对象 实施主体 法律化和程序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32
【目录】:
  • 中文摘要3
  • 英文摘要3-4
  • 一、前言4-8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4
  • (二) 学术史回顾4-8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8
  • 二、秦汉社会保障的渊源和发展阶段8-19
  • (一) 秦汉社会保障的渊源8-11
  • (二) 秦汉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11-19
  • 三、秦汉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措施19-39
  • (一) 对老人的社会保障19-27
  • 1、对老人生存的直接保障20-22
  • 2、提高老年人社会地位,增强老年人心理保障22-25
  • 3、对老人的间接保障25-27
  • (二) 对妇女的社会保障27-33
  • 1、对女子在孕、产、乳等特殊时期的优待28-29
  • 2、刑罚上从轻处理29-30
  • 3、对女子作为弱者的特殊优待30-33
  • (三) 对贫民的社会保障33-39
  • 1、保障贫民吃、穿基本生存需求33-35
  • 2、保证简单再生产,保障生存能力的措施35-37
  • 3、减轻贫民负担,,提高生存能力的措施37-39
  • 四、秦汉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及意义39-52
  • (一) 秦汉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39-49
  • 1、秦汉时期社会保障实施主体的双轨制39-45
  • 2、秦汉时期社会保障实施过程的法律化、程序化45-47
  • 3、道德系秦汉社会保障的显性维系因素47-49
  • (二) 秦汉时期社会保障的意义49-52
  • 1、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实现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治49-50
  • 2、保障基本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50-51
  • 3、有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51-52
  • 五、结语52-53
  • 参考资料53-56
  • 致谢5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海鹏;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宪林;两汉魏晋时期民间慈善活动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5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15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