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村邑土地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5:20

  本文关键词:西周村邑土地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周 村邑 土地 关系 研究


【摘要】:西周的土地关系十分复杂,大略可以分为国家土地关系与村邑土地关系两个层次。前者主要为贵族之间的土地关系,而后者则包括贵族与劳动者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西周土地关系研究最重要的课题即揭示出村邑土地关系的类型,并从此讨论当时贵族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西周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三种人,农民、奴隶和短期雇工,其中雇工劳动在当时是依附于另两种劳动的。按照村邑劳动者身份的不同,西周的村邑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村社和庄园。 村社是当时为国家编户制度所掌握的村邑,由政府官吏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任封建领主或采邑主管理。村社有代表农民利益的村社组织,它是一种半自治的机构,有权处理村社内部的土地问题。村社的大部分土地定期在农夫家庭之间平均分配,由农夫家庭经营和收益,一小部分土地则作为公田,由村社农夫共同耕作,其收获物用来交纳国家赋税和开展村社的公共活动。农民对村社的土地拥有不可剥夺的使用权,政府或贵族都不能让农民脱离自己的土地。一般情况下,贵族必须借助于村社机构才能管理村社,因此必须尊重村社处理自己内部土地问题的权利。西周贵族对村社土地只有领有权,这种领有权可以转移,其前提是必须尊重政府的编户制度,并且保证村社组织的完整。 西周时拥有大量奴隶的贵族则将奴隶集中在某些村邑里,进行庄园式管理和经营。庄园为贵族私人所有,只接受贵族的领导。庄园里面的劳动者不在国家编户之内,不纳赋税,不服兵徭役,专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为贵族增殖财富。庄园的土地和人口可以被贵族自由分割与买卖,与一般商品无异。国家保护贵族对庄园的各种权利。 西周的贵族,尤其是大贵族,常兼有封建领主和奴隶主两种身份。一般说,领主身份侧重政治权利,就经济角度考虑,奴隶主身份则比领主身份更重要。贵族从村社获得的物质利益是有限的,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庄园。 西周初年创立分封和采邑制度,是为了实现对殷人的征服,其直接目的是保证国家的兵员和赋税。封建和采邑制度本质上是村社奉养武士的制度,而不是村社奉养贵族的制度。西周转入和平时期后,武士随之转化为贵族,封建制度与采邑制度规定的村社对武士的经济奉养已远不够敷用。于是贵族在领有的村社之外创立庄园,靠无限度地剥削奴隶与雇工来解决自己的经济匮乏。与此同时,贵族也加紧控制与腐蚀村社,扩大自己对村社的经济权限,逐步将村社农民隶农化。封建与采邑制度赋予的政治权利和新兴的庄园经济,最后导致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兴盛,并为中国轴心期启蒙创造了历史条件。这就是西周土地关系发展的主要逻辑脉络。综观两周土地关系发展史,我们发现,导致西周土地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乃僵固的人为土地制度(封建制,采邑制和井田制)与活泼多变的历史实际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力的发展,则只是其中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24
【目录】:
  • 一、 前言:西周土地关系研究的问题、方法和思路8-12
  • 1 、 西周土地关系研究中的问题8-9
  • 2 、 西周土地关系研究已取得的成果9-11
  • 3 、 村邑土地关系研究的必要性11-12
  • 二、 西周村邑土地关系的分类研究12-38
  • 1 、 西周村邑的一般状况12-14
  • 2 、 村邑中的劳动者类型14-38
  • (一) 村社土地关系研究16-30
  • 1 、 村社的类型和历史渊源16-18
  • 2 、 村社的内部结构18-20
  • 3 、 村社土地关系的运作20-22
  • 4 、 村社与外部的土地关系22-24
  • 5 、 村社土地的转移24-26
  • 6 、 村社的赋税问题26-29
  • 7 、 西周的村社市场29-30
  • (二) 庄园土地关系研究30-38
  • 1 、 西周奴隶制庄园的存在30-33
  • 2 、 西周奴隶制庄园的产生33-35
  • 3 、 奴隶制庄园的内部结构35-36
  • 4 、 西周奴隶制庄园的经营36-38
  • 三、 余论:两周土地关系发展进程的把握38-43
  • 附录一: 主要概念关系图解43-44
  •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44-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修松;;周代里社初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徐喜辰;;试论西周时期的“国”“野”区别[J];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02期

3 宋敏;云梦秦简——奴隶制社会的新证[J];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04期

4 徐喜辰;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5期

5 贾君义;;论西周领主政权的品级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郭豫才;试论西周的公社问题[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赵世超;西周政治关系、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并存现象剖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8 杨善群;周代“国人”探析[J];江汉论坛;1983年08期

9 赵锡元;试论殷代的主要生产者“團”和“團人”的社会身分[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04期

10 于省吾;_灱坠俏目瓷檀鏶性岅[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Z1期



本文编号:676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76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