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15 06:00
本文关键词: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变迁
【摘要】: 揭示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状况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按地形分为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徽州山区、中东部山地,江淮平原、丘陵及长江南岸平原区,滨海平原区三个区域,分别探讨这三个区域清代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开发因素。 全文由绪言和正文组成。 在绪言中,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区域作了界定,其次论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回顾了当前学术领域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正文的第一章介绍了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的地理分区、自然概况和气候状况,为后面的论述作了一个宏观的背景。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论述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徽州山区、中东部山地,江淮平原、丘陵及长江南岸平原区,滨海平原区清初、清中期、清后期经济开发状况和相应的生态环境变化。 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先以时间为序对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作纵向对比,再将这一地区与周边其他省份作横向对比,最后指出本区域的特点。
【关键词】:清代 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7
- 一、区域界定8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8-9
- 三、学术回顾9-16
- 四、时间范围界定16-17
- 第一章 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的背景概况17-26
- 一、区域划分17-18
- 二、自然地理概况18
- 三、明末及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人口、土地状况18-20
- 四、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气候基本情况20-26
- 第二章 清代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徽州山区、中东部山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26-49
- 第一节 清初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徽州山区及中东部山地生态环境状况26-30
- 一、山区林木丰茂、山间盆地土壤肥沃26-28
- 二、城乡多虎患28-30
- 第二节 清中后期经济开发与山区生态环境变迁30-49
- 一、棚民垦殖与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30-42
- 1、山地垦殖殆尽31-32
- 2、森林大面积减少32-35
- 3、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破坏严重35-37
- 4、水灾频发37-42
- 二、山区的林业生产42-46
- 1、清前期的商业采伐与徽州山区的森林保护意识42
- 2、清后期徽州森林的恢复42-46
- 三、工矿业发展与山区生态环境变迁46-49
- 1、水土流失严重47-48
- 2、环境污染严重48-49
- 第三章 清代江淮平原、丘陵及长江南岸平原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49-73
- 第一节 清初江淮平原、丘陵及长江南岸平原区的生态环境状况49-56
- 一、明末清初土地抛荒严重及清初土地利用率的恢复、提高49-50
- 二、清初的农田水利状况50-53
- 三、城乡林木葱蔚53
- 四、虎患频繁53-56
- 第二节 清中后期经济开发加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6-64
- 一、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56-62
- 1、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与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对土地的影响57
- 2、与水争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7-59
- 3、低山、丘陵地区的垦殖对环境的影响59-61
- 4、清中后期农田水利建设61-62
- 二、工矿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62-63
- 三、清末森林的大面积减少63-64
- 第三节 江河湖沼的变化与水灾64-70
- 一、江河湖沼的变迁64-65
- 二、水灾65-69
- 1、水灾频发65-67
- 2、水灾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变迁67-69
- 三、江苏地段坍江灾害频繁69-70
- 第四节 清代长江下游南岸平原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70-73
- 第四章 清代滨海平原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73-76
- 一、清初多虎患73
- 二、滨海平原地区的海塘建设73-76
- 1、清代以前的海塘建设73-74
- 2、清代海塘的建设及其对滨海平原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74-76
- 第五章 结语76-82
- 参考文献82-98
- 附图1 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分区图98-99
- 后记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3 尹玲玲;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4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5 王社教;清代安徽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J];安徽史学;1994年01期
6 巴兆祥;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经济开发的初步考察[J];安徽史学;1999年02期
7 李三谋;清代安徽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8 张爱民;近代安徽人口的变迁[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吴敌;清代长江流域杂粮推广与经济作物种植[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武仙竹;长江流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J];东南文化;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676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7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