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文”背景下宋代教育与图书出版业偕进之探析
本文关键词:“右文”背景下宋代教育与图书出版业偕进之探析
【摘要】: 图书出版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种,它的兴衰反映了某一时期文化的盛衰或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宋代是书籍传播由写本向印本全面转化的时期,雕版印刷业远远超过了在它之前的唐代。至于宋代刊刻之多,正如吴澄所说:“锓板成市,板本布满天下,而中秘所储,莫不藏而人有”;“无汉以前之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书事半而功倍,宜矣”。①宋代图书出版业的成就得益于“右文”政策,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偕同发展,共同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近代以来,在教育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各个时期的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对宋代图书出版业与教育偕同发展之关系的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系统。本文试图对宋代的图书出版业发展情况及教育发展概况进行梳理,探讨二者之关系,旨在发掘促进当前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利因素。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右文”为教育和图书出版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第二部分分析教育如何为图书出版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科技教育实现了宋代图书出版业的进步与普及,由于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官学书院私学等教育机构和寺院道观等社会教育机构,他们为满足自身对教材、经书的需求都积极参与图书的刊刻印刷,为图书出版业提供发展空间。第三部分分析宋代图书出版业如何为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图书出版业的繁荣,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图书资源,极大地促进书院的教学和科研,补充了学校的经费来源,积极推动文化传播和社会教化;第四部分揭示宋代教育与图书出版业偕进发展的特点以及对当前教育的启示。从“右文”政策的成功实施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制定可行、有效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推动宋代教育的发展,是其发达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封建统治者对教育功能的这些认识以及成功做法都是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右文”政策 宋代教育 图书出版业 偕进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239.29;K2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序言10-18
- (一) 选题缘由10-11
-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11
- (三) 文献综述11-15
-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1-14
- 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14-15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1. 研究思路15-16
- 2. 研究方法16-17
- (五) 创新之处17-18
- 一、“右文”政策为图书出版业和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撑18-36
- (一) “右文”政策18-27
- 1. 重用文人,,引领天下人读书修文18-19
- 2. 尊孔崇儒,重整封建伦理纲常秩序19-20
- 3. 重视科举选士,诱使读书人求书苦读20-22
- 4. 重视佛、道,提倡儒、佛、道融合,促使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2-24
- 5. 积极兴办学校教育24-25
- 6. 创立学田制,以稳定学校的教育经费25-27
- (二) 图书出版业27-36
- 1. 对图书出版权的保护27-28
- 2. 图书出版业发展情况28-35
- 3. 雕印业的地域分布35-36
- 二、教育为图书出版业的繁荣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36-50
- (一) 科技教育实现出版业技术的进步与普及36-40
- 1. 发达的科技教育36-37
- 2. 图书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普及37-40
- (二) 各级教育对图书的巨大需求40-45
- 1. 官学对藏书与教材之需41
- 2. 书院对藏书之需41-42
- 3. 社会教育设施对藏书之需42-44
- 4. 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广泛的读者层需要图书出版业的支撑44-45
- (三) 教育机构直接参与图书出版45-50
- 1. 官学45-47
- 2. 书院47-48
- 3. 私学48-49
- 4. 社会教育机构49-50
- 三、宋代图书出版业为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50-53
- (一)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源50-51
- (二) 书院藏书日趋丰富,极大促进书院的教学和科研51-52
- (三) 积极推动文化传播和社会教化52
- (四) 补充学校的经费来源52-53
- 四、宋代与教育与图书出版业偕进的特点及启示53-57
- (一) 特点53-55
- 1. 始终与政治和社会的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53-54
- 2. 为图书出版业提供宽松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积极参与54
- 3. 不仅关注儒学,还涉猎社会百科54-55
- 4. 照顾到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读者的需求55
- (二) 启示55-57
- 五、参考文献57-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春德;吕云飞;;河南省教育史学科:1978—199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洁;杨宪益:教育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晓良;泰州倾力提升旅游品质[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宋宏雄;古人读书六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肖遥;“村官专业”与“适销对路”[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干;云高水长 朗润雅健[N];光明日报;2008年
6 沈丘县北郊一中 李翠荣;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潜能的开发[N];周口日报;2008年
7 杨国斌 包国平;地方党报打造大文化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军;元代国子监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辉;“右文”背景下宋代教育与图书出版业偕进之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2 张丽晶;宋代平民女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吕旭峰;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朱云霞;宋代教育中的进步因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悦凤;宋代女子教育的内容和成就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6 王庆;论宋代蒙养读物及其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7年
7 刘增丽;宋代私学教育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刘晓多;宋代“右文”政策与图书业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瑞;引领宋代教育改革之风:胡瑗的教育思想与实践[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张瑜;宋代多元化医学教育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6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6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