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前期东北参务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3 18:36

  本文关键词:论清代前期东北参务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前期 参务体制 演变 特点 影响


【摘要】: 女真人的发源地以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土特产品而闻名,鉴于地理条件的优势,女真人很早就与人参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太祖努尔哈赤从小就以挖采人参来维持贫苦的生活,后来依靠人参贸易为后金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关后清统治者对人参更是喜爱有加,人参的政治经济意义也大大提升。从清代前期建立的参务管理体制中就可以看出,人参对于清代统治者之重要。相对于中国以往的中央封建王朝而言,由政府对东北参务进行管理,实乃清代独创,但因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错综复杂与纷乱多变。清代的参务管理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顺治—康熙中期的八旗分山采参制,康熙末期—乾隆初期的参票专采制,乾隆中期—嘉道时期的官办采参制。本文内容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论述的是入关前后清政权对人参采集的管理。人参正式成为商品是在辽代,到明代是人参挖采的顶峰期,鉴于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的优越,人参贸易很快就成了后金政权建立的物质基础。这时期八旗分山采参已经初见端倪,为入关后参务体制的建立埋下了伏笔。入关后清统治者继续实施八旗分山采参制度,通过对参场现今地理位置的考察,可以得出,清代初期各旗所属山场多在辽宁省境内,路途较近,获利甚多,八旗王公贵族对于采参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参采集业被八旗贵族所控制,实行八旗王公贵族的人参专卖制,人参利益完全掌握在八旗贵族手中。 第二个问题论述的是参票专采制。鉴于康熙末期八旗分山采参秩序上的混乱,参源减少。清政府一改旗办,实行放票采参,无论旗人或民人,只要承领参票,都可以入山挖采。后来对其进行了简化,实施招商刨采,一概细节,全都省略,清政府坐收渔利即可。参票专采制度的实施,使清代初期的参务管理走向了定量化的阶段,清政府以发放参票控制着东北参务,发放参票管理过程深刻的反映了清政府在参务上的专利,参票成为一种推动参务照例运转的媒介,成为八旗分山采参到官办参务的过渡阶段。 第三个问题阐述的是清代前期参务管理体制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官办参务。清政府在各地设立了负责人参挖采的专门机构——官参局,并颁布了详细的明文规定,同时实施烧锅票采参制,以此作为官办参务的补充形式,这样就使参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化,人参采集完全被官方所垄断。 第四个问题论述的是清代前期东北参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主要有:清政权对人参资源的垄断,东北参务管理的时代特征,东北参务发展的持久性。影响有四个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封禁政策引发的阶级矛盾,社会政治功用,东北商品经济的开发。 最后是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人参贸易的途径及其是否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问题。清代前期的东北参务管理体制实施的目的就是独占人参采集业为统治阶级服务,使其享有人参经济的垄断权。所收人参除了供帝、后等享用以外,相当一部分人参由于不能长时间的保存便流通于市场,形成了一条人参贸易网。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人参贸易却并不具有商品经济的实际性质。在清代社会中,只能是鲜有特色,影响甚小。 本文拟从民族史、经济史、制度史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清代前期东北参务管理体制演变的研究,试图得出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清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人参经济在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清代前期 参务体制 演变 特点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15
  • 1 入关前后清政权对东北人参资源的管理15-27
  • 1.1 清入关前东北人参对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5-22
  • 1.1.1 东北人参的商品化历程15-17
  • 1.1.2 人参对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7-19
  • 1.1.3 越境采参引发的边境争端19-22
  • 1.2 顺治—康熙中期的八旗分山采参制22-27
  • 1.2.1 八旗山场分布及地理位置22-24
  • 1.2.2 八旗王公贵族的人参专卖24-27
  • 2 康熙末期—乾隆初期的参票专采制27-36
  • 2.1 参票专采制实施的原因27-30
  • 2.1.1 私采之风的盛行导致八旗分山秩序上的混乱27-28
  • 2.1.2 中央集权与八旗贵族的权利冲突28-29
  • 2.1.3 东北封禁政策的影响29-30
  • 2.2 参票专采制的实施及简化30-36
  • 2.2.1 旗人自采制的实施30-32
  • 2.2.2 参票专采制的简化32-36
  • 3 乾隆中期—嘉道时期的官办采参制36-45
  • 3.1 官雇刨夫采参的管理状况36-38
  • 3.1.1 垄断方式的转变36
  • 3.1.2 官、商刨采的区别36-38
  • 3.2 官参局的设立及其作用38-41
  • 3.2.1 发放参票作为出入山场的凭证38-39
  • 3.2.2 对采参、挖参地点的规定39
  • 3.2.3 官参局对人参的征收39-40
  • 3.2.4 官参局颁布的缉私、禁令40-41
  • 3.3 烧锅票采参制41-45
  • 4 清代前期东北参务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影响45-52
  • 4.1 特点45-46
  • 4.1.1 清政权对人参资源的垄断45
  • 4.1.2 东北参务管理的时代特征45-46
  • 4.1.3 东北参务发展的持久性46
  • 4.2 影响46-52
  • 4.2.1 社会财富的增加46-48
  • 4.2.2 封禁政策引发的阶级矛盾48-49
  • 4.2.3 社会政治功用49-50
  • 4.2.4 东北商品经济的开发50-52
  • 结束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7-5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滕德永;;乾隆朝内务府对库存参斤的管理——以内务府的“参斤变价”为考察对象[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4期

2 李博;;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东北地区的私参活动[J];史学月刊;2011年09期



本文编号:786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786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