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士人民间慈善救助现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05 23:33

  本文关键词:两汉士人民间慈善救助现象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士人 慈善救助 动力分析


【摘要】: 士人,指读书人,也指拥有科举功名者,是对中国古代官僚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本文旨在概述两汉士人从事民间慈善救助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两汉士人从事慈善救助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行为动力等。笔者认为,士人救助是两汉的民间救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救助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可供当代慈善救助工作借鉴。 第一章:首先就学界对于两汉慈善救助活动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总结研究成果,发现其不足与疏误。辨析慈善救助的概念范畴,概述中国古代慈善救助的历史源流,指出两汉社会救助思想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阐述本文所运用的社会史理论方法。 第二章:分类概述两汉士人从事慈善救助的基本形式与内容。从救助宗族成员到“周济朋旧”直至扶危救贫,展示了士人施行慈善行为遵循的是从亲到疏、从内到外的原则。 第三章:分析士人从事慈善救助的原因。汉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士人在实现其社会职能的过程中起到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宗族在两汉时期开始重建与恢复,“收族”职能是士人进行宗族救济的主要原因;儒家在汉代的全面复兴,其仁爱慈善思想是影响士人救济行为的思想来源;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注重对士人名望的考察,也促使士人关注慈善事业,以救济百姓为念。此外先秦诸子的社会慈善思想也源远流长,对于后世的影响深刻。 第四章:阐释两汉士人从事慈善救助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现实的启示。士人自发进行的救助行为形成了以士人为主体的民间慈善救助模式,其行为在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汉代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以后唐代、宋代民间慈善活动作了相应的铺垫。这一时期的社会救助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应该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推动我国当前社会慈善救助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两汉士人 慈善救助 动力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第一节 慈善救助的概念范畴10-11
  • 第二节 学术史的简要回顾11-14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两汉士人慈善救助的基本形式与内容16-34
  • 第一节 宗族救助17-23
  • 1、散财分施、赈恤宗族18-20
  • 2、赈救贫族、收养遗孤20-22
  • 3、推产让财22-23
  • 第二节 赈救危困23-26
  • 1、接济穷困24-25
  • 2、助学与济士25-26
  • 第三节 “周恤朋旧”26-34
  • 第三章 两汉士人慈善救助的动力分析34-52
  • 第一节 历史大背景及士人在两汉的地位、作用34-37
  • 第二节 宗族社会的作用37-39
  • 第三节 儒家的积极倡导及社会舆论的推崇39-42
  • 1、儒家思想的“仁爱”导向39-41
  • 2、社会舆论的推崇41-42
  • 第四节 察举征辟制度的导向42-47
  • 1、察举制度42-46
  • 2、征辟制度46-47
  • 第五节 悲天悯人的情怀及其他动因47-52
  • 1、主张救助他人、使民各有所归的思想47-48
  • 2、墨子以强扶弱、以富济贫、交相利的兼爱救助思想48-49
  • 3、先秦诸子的其他社会救助思想49-52
  • 第四章 两汉士人慈善救助的历史意义及现代启示52-56
  • 第一节 两汉士人慈善救助的历史意义52-53
  • 第二节 慈善救助的现实意义53-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宪林;;汉代民间教育救助活动述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刘先林;;汉代民间教育救助活动述论[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祁志浩;明末清初民间慈善事业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刘宪林;两汉魏晋时期民间慈善活动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0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00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2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