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2:12

  本文关键词:《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遗存 嬗变 族群特色 历史积淀


【摘要】: 《诗经》包孕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然而,古代、近代的《诗经》宗教文化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三颂”的祭祀诗上,视野逼仄。现当代学者大胆借鉴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文化学的观念和方法,发现并剖析了“国风”中隐藏的深厚的宗教文化意蕴,成绩斐然。但稍显遗感的是,很少有人对《诗经》宗教文化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本文打算全面清理《诗经》中的宗教文化内容,既对其进行历时性的考察,以理清其发展脉络;又对其实施共时性的解剖,,以甄辨其族群特色。这样纵横交织,以期把《诗经》时代宗教文化的全貌凸显出来。 本文第二章主要通过“国风”来分析周代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既着眼于咒誓、占卜、巫舞这些显性的遗存,更着力于图腾崇拜的流风、生殖崇拜的余韵这些隐性的遗存。通过纵向比较、微观解剖,笔者发现这些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呈现出以下特点:存在方式的隐形化,表现形式的民俗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和现象形态的复杂化。 本文第三章主要通过“雅颂”来探究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笔者发现不管是西周前期用“天道”更“天命”,还是西周中期从“敬神”到“重人”;也不管是西周后期的“现实转向”,还是春秋时期的“礼俗倾向”,其嬗变轨迹都呈现出如下趋势:宗教理念的人本化,宗教活动的礼俗化和价值取向的伦理化。 本文第四章首先通过《周颂》、《大雅》相关诗篇,发现周人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其宗教文化呈现出清穆的特色;并推论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 “殷鉴不远”有关。然后笔者通过《商颂》发现宋人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其 宗教文化呈现出迷狂的特色;并推测这也许是殷人宗教蒙昧风习影响宋人所致。 最后笔者初步认定《周南·汉广》可能是楚人招请汉水女神的祭歌,然后通过该 诗并结合《九歌》去剖析楚人在宗教活动中、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而呈现出的 奇诡特色,并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 本文在对《诗经》时代的宗教文不匕进行纵横交织的考察之后,又继续思考 这种宗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经过钩稽、分析《尚书》、《左传》、《国 语》等典籍的有关材料,笔者认为:周代宗教的理性化、人本化、伦理化、礼 俗化对文化传统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重德精神、礼制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 影响,或者更进一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源头之一,后者就源于前者的历史积 淀。
【关键词】:遗存 嬗变 族群特色 历史积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24
【目录】:
  • 导言11-13
  • 第一章 《诗经》宗教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3-23
  • 第一节 历代《诗经》宗教文化研究的成绩与特点13-15
  • 第二节 现当代《诗经》宗教文化研究的突破与超越15-21
  • 一 前人成果的超越15-17
  • 1 关于祭祀诗的认定、题旨、时间等基本问题15-16
  • 2 关于祭祀诗的思想实质、历史根源16-17
  • 二 研究方法的突破17-21
  • 1 比较法17-18
  • 2 文化人类学方法18-20
  • 3 民俗学方法20
  • 4 宗教文化学方法20-21
  • 第三节 《诗经》宗教文化研究的思考21-23
  • 第二章 《诗经》与周代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23-54
  • 第一节 原始宗教概述23-24
  • 一 原始宗教的产生23
  • 二 原始宗教的内容23-24
  • 第二节 《诗经》与周代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24-39
  • 一 显性的遗存25-32
  • 1 咒誓25-27
  • 2 占卜27-30
  • 3 巫舞30-32
  • 二 隐性的遗存32-39
  • 1 图腾崇拜的流风32-36
  • 2 生殖崇拜的余韵36-39
  • 第三节 从《诗经》看周代原始宗教文化的特点39-54
  • 一 存在方式的隐形化39-42
  • 二 表现形式的民俗化42-48
  • 三 思想观念的理性化48-52
  • 四 现象形态的复杂化52-54
  • 第三章 《诗经》与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54-82
  • 第一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概述54-55
  • 一 古代国家宗教的形成54
  • 二 中国的国家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54-55
  • 第二节 《诗经》与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55-72
  • 一 西周前期的巨大变化55-59
  • 1 殷代的天命观念55-56
  • 2 西周前期生成的天道观念56-59
  • 二 西周中期的深刻转折59-64
  • 1 祭祖诗: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59-62
  • 2 农事诗:从敬神到重人62-64
  • 三 西周后期的现实转向64-70
  • 1 天命观念的怀疑和动摇64-66
  • 2 现实精神的加强66-70
  • 四 春秋时期的礼俗倾向70-72
  • 第三节 从《诗经》看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嬗变的趋势72-82
  • 一 宗教理念的人本化72-76
  • 1 至上神崇拜中的人本化72-73
  • 2 祖先崇拜中的人本化73
  • 3 冥世崇拜中的人本化73-75
  • 4 自然崇拜中的人本化75-76
  • 二 宗教活动的礼俗化76-79
  • 三 价值取向的伦理化79-82
  • 第四章 《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82-97
  • 第一节 周人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82-86
  • 一 特色:以德为人神感应介质.清穆82-84
  • 二 探源:农业生产方式.殷鉴不远84-86
  • 第二节 宋人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86-91
  • 一 特色:以欲为人神感应介质.迷狂86-89
  • 二 探源:殷人宗教蒙昧风习的影响89-91
  • 第三节 楚人宗教文化的族群特色91-97
  • 一 特色:以情为人神感应介质.奇诡91-94
  • 二 探源:土著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94-97
  • 余论:周代宗教文化的演变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97-103
  • 一 周代宗教的理性化与文化传统的理性精神97-99
  • 二 周代宗教的人本化与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99-100
  • 三 周代宗教的伦理化与文化传统的重德精神100-101
  • 四 周代宗教的礼俗化与文化传统的礼制观念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9
  • 后记10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吉星;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建华;《左传》用诗渊源考辨[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牟莉莉;论《诗经》与中国古典园林[D];苏州大学;2011年

3 骆红琴;《诗经》的方位文化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4 陈泽泽;汉魏六朝郊庙歌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楠;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0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