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鄂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其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7 05:06

  本文关键词:元朝对鄂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其影响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元朝 鄂西南地区 土司制度 文化变迁


【摘要】:元朝鄂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建立,上承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度,对当地的经济、交通和民族关系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也为明代和清雍正前期土司制度在该地区的进一步完备创造了条件,是一种符合当时实际的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元代蒙古族、汉族和白族等民族的逐渐迁入,可以看作是本地区民族融合的初始阶段,为明清时期当地民族格局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元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历史地位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上海大学;
【关键词】元朝 鄂西南地区 土司制度 文化变迁
【基金】: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课题“鄂西南民族医药的民族认同研究”(课题编号:HBMW2013038)
【分类号】:K247
【正文快照】: 2.上海大学,上海200444)元明清时期是湖北省西南部民族地区发展较快时期。元朝土司制度的建立、明朝施州卫所的创置以及清朝雍正年间鄂西改土归流的推行等都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也对此有很多的探讨。据笔者目力所及,此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楚洲;张家界市白族的来源及特点概述[J];武陵学刊;1996年04期

2 王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3 黄柏权;;元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东海;雍正朝在鄂西的改土归流[J];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5 陈冬冬;周国林;;论清代施南府地区的人神、人鬼信仰与民族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范植清;;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7 吴永章;明代鄂西土司制度[J];江汉论坛;1986年01期

8 李干;周祉征;;元代鄂西土司制度——兼论土司制度与宋代制度的异同[J];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02期

9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10 朱圣钟;明清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民族的分布与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4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兵;《容斋随笔》的民俗材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楚洲;张家界市白族的来源及特点概述[J];武陵学刊;1996年04期

2 吴万源;鄂西侗族考[J];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04期

3 王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4 黄柏权;;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平;;论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范植清;;明代施州卫的设立与汉族、土家族的融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7 伍新福;;苗族迁徙的史迹探索[J];民族论坛;1989年02期

8 热希丹;;湖南维回(回维)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民族论坛;2008年02期

9 邓和平;湘鄂边一支蒙古族人的来源与迁徙[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朱令名;李定仁;;湖南的维吾尔族[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刚;;西南民族地区毒品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关怀——评秦和平著《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品危害及其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2 许正伟;孟宪平;;西南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建设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1期

3 程昭星;试论清代中央政权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改革及其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12期

4 张英;武汉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对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傅安辉;西南民族地区放蛊传说透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刘淑红;;论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效果——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7 肖迎;西南民族地区统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思想战线;1999年05期

8 朱圣钟,吴宏岐;明清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9 刘孝蓉;胡明扬;王建英;;西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价值特征及其活态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2年06期

10 廖伯琴;;中国西南民族传统“笮桥”技术的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吴鼎鼎;;错位与链接——论西南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多维互动发展[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西南民族大学 雁行;展现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之独特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娄贵品;不远万里,为谋团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张序;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应慎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李培春;加快西南农村医学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4年

5 罗布江村 陈玉屏;用“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N];人民日报;2004年

6 杨筑慧;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刘志扬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裕鸿;对外贸易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万红;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蓉;西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姜宝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苏慧;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文化品格弱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王延霞;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李俸龙;西南民族地区农户旱灾调适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韩永彩;广西沿海港口与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7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07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b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