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0:39

  本文关键词: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七、十八世纪 中日关系 朝贡体系 华夷思想 神国思想


【摘要】: 明嘉靖年间,中日勘合贸易结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也随之结束。直到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中国与日本才重新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本文拟对十七、十八中日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探讨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成因。 明末清初是中日关系由古代走向近代的转型期,这之前,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这之后至1972年9月中日复交,期间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中日关系处于紧张时期。而在十七、十八世纪期间中日两国没有建立起官方外交关系,两国之间关系有过紧张时期,但最终走上了平稳。以史为鉴,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双方对外政策,探讨中日官方关系的演变,分析日本长期处于明清封建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边缘的原因,对于深入探究近代中日关系的渊源,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交往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可填补学术界的研究空白。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简要回顾学术界对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简要论述十七世纪前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明确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论述明末中日关系。第一节论述明政府在经济上对日本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军事上以日本为对象建立了以东北防御为重点的沿海防御体系,以及明政府对日本漂流民的处理政策,揭示明政府对日本外交政策。第二节论述德川家康时期日本回归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努力。为了改变由于壬辰战争造成的日本外交孤立局面,德川家康着力恢复对明通交,重开勘合贸易,企图作为完全成员回归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最终明日之间的官方外交关系没有重新建立起来,日本游离于朝贡体系的边缘。 第二章论述清前期中日关系的演变。第一节论述清收复台湾前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处于紧张期。满清入关前后曾主动采取行动向日示好,但是日本出于华夷观的偏见以及对满清势力的疑惧,没有给与积极的响应。另一方面日本对于明清交替极为关注,在明亡清兴后继续与南明政权保持着联系,支持南明的反清活动,向其提供军事物资,甚至直接出兵应援南明。三藩叛乱时期,日本一如既往地向三藩和台湾提供支援。第二节论述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到雍正时期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处于曲折发展时期。清政府曾经主动提出与日本建立以贸易为中心的官方往来,日本拒绝。雍正时期中日关系又一度紧张,但曲折中也有所发展。第三节论述乾隆时期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进入平稳发展期。中日关系是基于日本方面应付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方面应付日本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展开的。漂流民的送还是中日
【关键词】:十七、十八世纪 中日关系 朝贡体系 华夷思想 神国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8;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9
  • 一、学术史综述与命题的提出11-16
  • 二、十七世纪前的中日关系回顾16-19
  • 第一章 明末中日关系19-42
  • 第一节 明政府对日政策19-23
  • 一、对日海禁政策19-21
  • 二、对日海防政策21-22
  • 三、对日本漂流民的处理22-23
  • 第二节 德川幕府回归朝贡体系的努力23-42
  • 一、日本幕府送还明朝人质24-27
  • 二、加藤清正事件27-29
  • 三、1606 年岛津家久呈大明国天使书29-30
  • 四、1610 年本多正纯呈福建道总督军务都察院书30-33
  • 五、萨摩入侵琉球及其影响33-35
  • (一) 明政府对日本加强戒备33-35
  • (二) 德川幕府与琉球关系35
  • 六、日本的假道朝鲜朝贡明朝计划35-36
  • 七、禁倭与通贡之间的冲突36-42
  • (一) 1616 年日本入犯台湾37-38
  • (二) 日本送还董伯起事件38-39
  • (三) 明朝地方政府致书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打击海盗39-42
  • 第二章 清前期中日关系42-76
  • 第一节 清收复台湾前的中日关系——紧张期42-56
  • 一、清入关前对日政策及日本的平辽通贡计划42-46
  • (一) 1637 年清太宗敕谕——清朝对日本政策的提出42-44
  • (二) 日本的“平辽通贡”计划44
  • (三) 朝鲜的倭情咨报44-46
  • 二、清入关后至收复台湾前的中日关系46-53
  • (一) 顺治朝清政府化解中日关系僵局的努力46-50
  • (二) 德川幕府与南明乞援50-53
  • 三、三藩叛乱时期的中日关系53-56
  • 第二节 清收复台湾后至雍正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缓期56-65
  • 一、康熙中后期的中日关系56-61
  • (一) 清朝试探与日建立官方关系的可能性56-57
  • (二) 正德新令引起的中日关系波动57-60
  • (三) 对日本漂流民的救助与遣返60-61
  • 二、雍正时期的中日关系61-65
  • (一) 中国对日防范措施的实施62-64
  • (二) 日本对清政策的变化64-65
  •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中日关系——平稳发展期65-76
  • 一、清朝对日贸易的管理65-66
  • 二、朝鲜的倭情咨报66-67
  • 三、对日本漂流民的救助与遣返67-72
  • 四、日本对中国漂流民的救助与遣返72-76
  • 第三章 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成因76-94
  • 第一节 历史与政治因素76-79
  • 一、历史因素76-78
  • 二、政治因素78-79
  • 第二节 经济因素79-88
  • 一、唐船贸易79-85
  • 二、外国在中日贸易中的中介作用85-88
  • (一) 东亚国家85-86
  • (二) 东南亚国家86
  • (三) 葡萄牙、荷兰86-88
  • 第三节 思想文化因素88-94
  • 一、中国的“华夷思想”88-89
  • 二、日本民族文化的全面成熟89-94
  • (一) 神国思想对“华夷思想”的挑战89-92
  • (二) 兰学对“华夷思想”的挑战92-94
  • 结语94-99
  • 一、日本与天朝朝贡体系94-95
  • 二、大君外交体制与“日本型华夷秩序”95-97
  • 三、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97-99
  • 注释99-114
  • 参考文献114-1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119-120
  • 后记12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明;清代中前期的中日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素莉;鸦片战争前中日翻译西方解剖学的文化意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0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0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