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对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的评价
本文关键词:澄清对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的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何炳棣 徐泓《明清社会史论》评价 观点澄清
【摘要】:该文作者曾在力挺何炳棣关于明清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的基本史料、方法、观点与结论的前提下,对何氏的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以及明代进士祖上的生员身份,与其进行过讨论和商榷,并在相关论文中,站在何炳棣的立场,比较有力地为其辩护。据该文作者称,从来没有因何炳棣未使用天一阁所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善本而说三道四,更没有因此而苛求过何炳棣。又据该文作者称,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徐泓教授在翻译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以及做相关评论时,一再说该文作者论著中,以何炳棣未使用明代天一阁藏进士题名录而批评何炳棣,又忽略了该文作者有关文字的部分观点。该文对此予以说明和澄清。
【关键词】: 何炳棣 徐泓《明清社会史论》评价 观点澄清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笔者曾以《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用天一阁所藏《明代进士登科录》善本,也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影响了对何炳棣教授在明清科举社会流(以下简称《也谈》)《就明代进士祖上的动研究史上的地位评价之全面性,故有必生员身份与何炳棣再商榷——以天一阁要再厘清、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B.A.埃尔曼 ,卫灵;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华生;;士绅阶层地方霸权的建构和维护——以明清婺源的保龙诉讼为考察中心[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2 刘希伟;;科举制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陈开江;向红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科举制之关系探讨——兼论清廷推行捐纳举措的得与失[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芦琦;关于古代受教育资格及权利实现的考察与比较[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5 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红春;明代进士家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曰强;明代礼部教化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苗永泉;科举革废与华夏文明的近代转型[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经纬;明代军籍进士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恩荣;明代科举士子备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红春;明代浙江举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乐;论卜正民明代社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秦元红;清朝前期的户籍管理与科举教育[D];南昌大学;2007年
6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希伟;清代山东乡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凤英;李世熊:一个明遗民的世界[D];厦门大学;2008年
9 马翠;明清山东望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东冬;明代辽东卫学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B.A.埃尔曼 ,卫灵;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绪山;;学者的个性与时代的特性——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8期
2 费小平;何炳松[J];浙江档案;1992年08期
3 何炳彦;;何炳彦作品[J];石油政工研究;2013年05期
4 孟彦弘;何炳棣《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杂识[J];中国史研究;2001年01期
5 何继润;;浅论何炳松历史教学的学科渗透思想[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单世联;;一个人的战斗——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J];农业考古;2008年01期
7 赵世超;;庆贺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3期
8 雷颐;;读史阅世何炳棣[J];读书;2012年08期
9 夏泉;何炳松与南洋问题研究[J];东南亚研究;1998年03期
10 张娜;;何炳:执意争回一个“厂”字[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国洪;金华籍史学泰斗何炳棣溘然长逝[N];金华日报;2012年
2 思郁;何炳棣 读史阅世,才大如海[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王龙玉;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的金华情结[N];金华日报;2007年
4 本组稿件撰稿 张 宇 王军伍 阎 军 冀 伟 师长青;何炳仁 良好环境促创业[N];河北日报;2002年
5 程铁手;读书阅世七十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6 李鹏(考研生);六十年:不做第二等题目[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钟媛 通讯员 邓伟胜;术精德高有风范[N];郴州日报;2005年
8 张勇 李祖坤;节高翰墨香[N];中国特产报;2004年
9 刘绪源;两封信,一本书,,三条注[N];中华读书报;2012年
10 郝蕾;我国陶业发展五大趋势[N];今日信息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景;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涛;何炳棣的史学成就及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永胜;何炳松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明月;浅析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天明;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秦润琼;何炳松《外国史》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16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