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
发布时间:2017-09-09 06:38
本文关键词: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移民地名 人文地名 生态地名 “湖广填四川”湖广籍 清代土著 垦殖
【摘要】:明清两代四川在战乱后,出现了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四川移民的迁入以后,新的地名出现成了移民运动完成的标志,而四川移民地名就成了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尽管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但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以地名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湖广填四川”。本文依据八十年代四川各区县地名录资料对移民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探索四川移民地名的空间分布规律,明代移民地名和清代移民地名反映的清初土著占原人口比例,以及人口发展后土著占总人口的比例。另外还探讨了四川湖广籍移民地名多的原因,以及地名体现的社会变迁,经济文化整合,生态破坏。希望通过地名研究为“湖广填四川”研究弥补文献资料的空白,印证学界研究成果,复原整个明清移民四川的过程。 全文分前言、正文、总结、参考资料和移民地名统计附表等四部分。 在前言中,笔者讲述了选题缘由,以及从四川地名研究“湖广填四川”的意义,学术回顾和目前学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笔者所采用的是以八十年代四川省各县市编的地名录为基础的统计学研究方法,辅以其他文献研究方法(尤其是家谱资料)为补充,并结合田野考察,进行“湖广填四川”的研究,希望对学术界的一些结论进行印证与修补。 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第一、二章,第二大部分为三、四章。 第一大部分为第一、二章是文章的重点,阐述了如下问题: 第一章比较和研究了四川移民地名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第一节从移民地名的时间看清初四川可能遗留土著数量以及占原有人口的比例,以及清中后期人口繁衍后土著所占总人口的比例。第二节从四川移民地名空间看移民地名的分布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战乱影响、交通便利、移民的趋利性是影响四川移民地名分布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讨论四川移民地名所反映的不同省籍籍贯的移民五方杂处的情况,移民地名涉及到18个省籍,但湖广籍占了绝对多数,并对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然
【关键词】:四川移民地名 人文地名 生态地名 “湖广填四川”湖广籍 清代土著 垦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4
- 第一章 四川移民地名时空的统计分析14-35
- 第一节 从四川移民地名看清代四川土著遗存问题15-28
- 一、明代移民地名16
- 二、清代移民地名16-17
- 三、清初土著所占比例认识偏低原因探讨17-19
- 1. 地名传承失传现象对明代移民地名影响17
- 2. 清代封建文人对“张献忠屠四川”的夸大17-18
- 3. 民间对红巾军起义和张献忠义军的混淆18-19
- 四、清初遗留前代土著再认识19-22
- 1. 四川行政区划界定19-20
- 2. 逃往外地的原四川居民返回四川的明代土著20-21
- 3. 明清四川地理环境易于土著人口避难21
- 4. 清初遗留土著估计21-22
- 五、清遗留前代土著比例再认识22-28
- 1. 以氏族比较清代土著和移民比例23-24
- 2. 以文献看清初土著所占原人口比例24-25
- 3. 清代遗存土著与原有人口比例和迁入移民比例不能等同25-26
- 4. 清中后期四川土著占总人口的比例26
- 5. “客强土弱”和“土强客弱”比较26-28
- 第二节 四川移民地名空间比较分析28-35
- 一、战乱对移民地名分布的直接影响29-30
- 二、移民的趋利性对移民地名分布的决定性影响30-32
- 三、交通条件对移民地名分布的重要影响32-33
- 四、城乡差异对移民地名分布的影响33-35
- 第二章 四川移民地名中移民的省籍统计分析——兼论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35-48
- 第一节 移民地名体现的“五方杂处,半潇湘”分布格局36-39
- 一、四川各地区省籍移民地名分布统计36-37
- 二、四川省籍移民地名“五方杂处”分布格局37-38
- 三、“半潇湘”移民格局与四川与“湖广填四川”传说的形成38-39
- 第二节 “五方杂处”但“半潇湘”湖广籍为主体移民分布格局的原因39-42
- 一、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39-40
- 二、移民来源的社会历史因素40-41
- 三、移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41-42
- 第三节 明清湖广籍移民比例探讨42-48
- 一、明清省籍的相对准确性43-44
- 二、湖广籍移民的二次移民可能比例44-45
- 三、明代湖广籍移民比例45-47
- 四、清中后期湖广籍移民占整个清四川人口的比例47
- 五、四川方志记载的湖广籍比例47-48
- 第三章 四川移民地名蕴藏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动态信息复原48-56
- 一、地名中反映明清战乱,人口耗损,经济破坏的地名49-51
- 1. 明清之际与战争有关的地名49-50
- 2. 战乱后经济破坏,乡野调敝的地名信息50-51
- 二、地名中反映的移民活动51-54
- 1. 四川移民地名反映的自发性移民信息51
- 2. 四川移民地名反映的官府移民信息51-52
- 3. 部分移民地名反映的移民与少数土著居民的土地“交换”信息52-53
- 4. 地名中反映移民建房定居的信息53
- 5. 地名中反映移民农业生产信息53-54
- 三、在移民地名与相关地名中所体现的移民后四川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整合54-56
- (一) 移民地名反映了四川经济恢复发展的变化54
- (二) 四川地名中体现移民后的文化整合54-56
- 1. 建祠堂和家庙加强了宗族观念54
- 2. 设立会馆,会馆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54-55
- 3. 修川主庙,,体现了移民入川后的新的认同感55
- 4. 以湖广话为主体的四川语言文化是四川移民文化形成的标志55-56
- 第四章 “湖广填四川”移民垦殖对四川的生态影响56-65
- 第一节 移民初和移民拓殖后的四川地名反映的生态状况56-59
- 第二节 移民拓展对动物空间的压缩和大量名不符实动物地名的产生59-62
- 第三节 四川地名反映移民过度垦殖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增加的趋势62-65
- 总结65-67
- 参考文献67-76
- 参考地名资料67-72
- 历史参考文献72-73
- 现代参考文献73-75
- 参考论文75-76
- 四川移民地名附表76-84
- 后记8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严奇岩;族群性和地域性:四川客家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左宇菲;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部分地区汉族家谱所见宗族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晓晓;中国地名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8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