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奠都开封述论

发布时间:2017-09-09 07:49

  本文关键词:五代奠都开封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五代 奠都 开封


【摘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五代奠都开封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五代奠都开封的四个阶段的观点。本论文内容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从学术和应用的角度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简略地评述了该论题的研究状况,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并对本文所使用的都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正文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开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 第二至第五部分,探讨了五代奠都开封的历史过程,并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开始、废止、初步确立和稳定四个阶段。在论证这一过程中阐述了五代都城功能的转移和完备,以及城市功能的演进,指出五代是我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转移和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六部分,从政治、社会结构和文化层次阐明了五代奠都开封对唐宋社会转型的影响。 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五代奠都开封的历史地位,申明了本人在论文中的创新点,阐述了本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五代 奠都 开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目 录6-7
  • 引 言7-12
  • 正 文12-53
  • 一、 开封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13-17
  • 1 、地理环境13-14
  • 2 、历史沿革14-17
  • 二、 后梁奠都开封的开始17-29
  • 1 、奠都开封与后梁的建立17-23
  • 2 、迁都洛阳及其后梁的区域统一23-27
  • 3 、再都开封与后梁的灭亡27-29
  • 三、 后唐开封都城的废止29-35
  • 1 、建都洛阳及其问题29-33
  • 2 、宣武军时期开封地位的凸显33-35
  • 四、 后晋、后汉开封都城地位的初步确立35-42
  • 五、 后周开封都城地位的稳定42-51
  • 1、奠都开封及其扩建42-46
  • 2、河渠的疏浚46-48
  • 3 、都城格局的演变及其功能的完备48-51
  • 六、 奠都开封对唐宋社会转型的影响51-53
  • 结 语53-54
  • 附 图 一:后梁示意图54-55
  • 附 图 二:后周示意图55-56
  • 参考书目及论文56-60
  • 后 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艳;曾庆硕;;开封成为都城的地理条件[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2 梁光华;;莫友芝曾国藩交往述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顾建平;;元代的北京城[J];北京档案;2011年06期

4 梁洪;蔚芝炳;;北京大名府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所在[J];中国名城;2011年06期

5 李晓方;;社会史视野下的地方志利用与研究述论[J];中国地方志;2011年07期

6 叶骁军;;北魏平城都城宫室之制及其渊源影响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牛来颖;;《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04期

8 卡尔维诺;;有钱能使鬼推磨[J];课外生活;2011年18期

9 左犀;;北京胡同之“根”究竟在哪儿[J];北京观察;2011年06期

10 李山;;线装洛阳[J];牡丹;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葛剑雄;;古都与移民[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金泽民;;六朝名士的山水情结述论[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聂焱;;《修辞学通论》语言运动观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刘宗意;;六朝都城与台城位置考[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武占江;;刘古愚经济思想述论[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C];2002年

7 熊月之;;上海城市精神述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陈友冰;;港台五十年来李白研究述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黄建国;;闽北宗教述论[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10 赵启汉;曹法舜;;盛乐·平城·洛阳——北魏都城的营建与迁徙述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袁新洁;“韬奋精神”核心内涵述论[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昆宝军;千年京西稻 拱手出都城[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陈桥驿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读《南宋都城临安》有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翟宇;天都城“王者归来”?[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周锡;楼忠福释疑:广厦不是“德隆第二”[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左志坚;福布斯富豪与“中国第一卫星城”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7 史健生;保护历史都城打造人文之都[N];西安日报;2004年

8 翁海华;楼忠福重整天都城 S浙广厦股改即将冲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乔明亮;春秋列国14个古都城市代表齐聚晋国古都侯马[N];山西日报;2004年

10 邵雪廉;广厦天都城启动第二轮开发[N];金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2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D];西北大学;2001年

4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5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沈玲;袁枚诗学思想述论[D];扬州大学;2005年

7 魏坚;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10 王鹏廷;建安七子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传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优抚工作述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颖飞;两汉帝室婚姻述论[D];郑州大学;2002年

3 田慧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述论[D];郑州大学;2002年

4 李晓霞;五代奠都开封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靳道亮;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述论[D];河南大学;2001年

7 张大伟;近代湖南报刊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国平;1928-1936年广东省金融立法述论[D];暨南大学;2002年

9 李福生;福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亲历者[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伟;曹学Oz及其著述论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19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19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