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发布时间:2017-09-12 00:22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摘要】:先秦儒家与西周的天命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西周的君主认为天命体现在民心,故而重视人事,就是尊重天命,就是尊重道德。在西周君主的思想中,天命不是为其宣扬道德做注脚,而是道德产生的根源。这种重人事即是重天命的观念,为春秋时代的人们所继承。春秋时代提出了天命决定论,表现了既重天命,又重人事的特点。生活在春秋时代、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孔子,在西周、春秋重人事,即是重天命的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他乐天知命的天命观。正是因为他有:“尽人事,知天命”的处世态度,所以他一生不得志,却能表现出达观乐天的心态。孟子继承了孔子道德根与天命的意识,同时又对孔子天命观有所发展。这就形成了他“人性道德根于天”的思想,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荀子,,继承了孔子重道德、重人事、重天命的观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战国时代出现了《易传》、《大学》、《中庸》,这三部书是对先秦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天命思想的总结。《易传》、《大学》、《中庸》都强调了道德在人事中的作用,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易传》强调了天地人三才是同等重要的。人的道德是造成事务好坏一个重要的环节,主张人应该在天地客观环境中,效法天地的精神,来塑造道德精神。《易传》表现了人可以利用天命的特点,这是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重客观思想的继承。而《大学》、《中庸》将天命与人性联系起来,主张通过道德精神上的培养来实现拯救世界的理想。 先秦儒家认为人事与天命是相通的,所以其对人事的看法,也包含了他们对于天命的看法。
【关键词】:孔子 孟子 荀子 天命 德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22;K22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4
- 前言4-6
- 序言 先秦儒家天命观兴起的前奏6-7
- 第一章 先秦儒家天命观产生的历史背景7-16
- 第一节 并非是唯物的春秋时代天命观7-13
- 第二节 春秋时代天命控制论13-16
- 第二章 乐天知命的孔子16-22
- 第一节 孔子天命观性质辨析16-18
- 第二节 乐天知命的孔子18-22
- 第三章 “人性道德根于天”的孟子22-27
- 第一节 孟子天命观性质辨析22-24
- 第二节 孟子的天命决定论24-27
- 第四章 “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27-32
- 第一节 荀子天命观性质辨析27-28
- 第二节 “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28-32
- 第五章 《易传》、《大学》和《中庸》的天命观32-39
- 第一节 《易传》的天命观32-36
- 第二节 《大学》、《中庸》的天命观36-39
-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岗;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秀敏;儿女真情与英雄事业[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3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3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