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保甲制度与流寓民管理
发布时间:2017-09-13 06:11
本文关键词:清代保甲制度与流寓民管理
【摘要】:清代由于人口激增、耕地数量有限而产生了大量的流寓民。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清朝颁布了多条谕令,将流寓民编入保甲,纳入政府的掌控当中,从而达到对基层民众的全面控制。本文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的"保甲"内容为研究基础,分析认为清代的保甲制对于商贩、乞丐等流寓民较多的群体在管理上更为强调;流寓民寄籍较为集中的地区,保甲编排之法稍有不同,以适用于当地的具体情况;同时,在旗民杂居、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同生活的地区,越重要的地理位置,对流寓民编排保甲的管理就越严格。总体来说,清代在保甲制度的制定上,对流寓民的管理呈现加强的趋势;而在实际执行中,因为忽略了基础的编查工作,其管理的是缺乏力度的。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清代 保甲制 流寓民
【分类号】:D691;K249
【正文快照】: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有限的耕地使得一部分人无法再靠原有土地维持生计,这些人离开了原籍,到新的居住地,成为“流寓民”(在史料中也多称为“客民”)。不论所到何处、时间长短,他们都具有流动性。相对土生土长的“土著”而言,流寓民的在寓居地没有户籍,在,
本文编号:841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41967.html